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清借书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②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注释】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祭酒叱生退( ) (2)清即持所假书 (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当书生向景清索还所借的书,景清为什么说 “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
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后面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相传是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所作。
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选下面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⑴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的时候。
⑵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的时候。文中的曹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课文谈谈理由。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独相凡十年凡:总共 | B.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尝:曾经 |
C.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次日 | D.帝竟从其请竟:竟然 |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天下事为己任
A.俯身倾耳以请 | B.皆以美于徐公 | C.必以分人 |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皇帝当初并不怎么重用赵普,曾经把他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但最终被他刚毅的性格所感动,他也以称职而闻名于世。 |
B.赵普很善于临机应变,使皇帝改变主意,有一次皇帝因雨不止影响大宴而发怒,赵普告知百姓正在宫外奏乐求雨,使皇帝转怒为喜。 |
C.赵普敢于进谏,临机制变,和邹忌一样善于讽谏。 |
D.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他的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他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也体现在他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 |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注]①象魏:宫廷外面的阙门,古代悬法于上。对下面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误斫昭陵柏树坐:因犯……罪 |
B.左右瞩仁杰令出瞩:示意 |
C.罪止弃市止:只是 |
D.且明主可以理夺夺:使……改变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必须杀之 | B.不惧比千之诛 |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 | D.陛下何以加之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狄仁杰在一年之内审理了17000个案例,居然没有发现一个冤案。 |
B.狄仁杰因为有幸遇到了尧、舜,所以不担心自己会像比干一样被杀掉。 |
C.狄仁杰认为高宗如果不纳谏,自己死后都没有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辛毗。 |
D.狄仁杰劝谏高宗要勇于变法,实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填空。(10分,每空2分)
①,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②,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③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④李清照《醉花阴》一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这句表达了词人。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0—12题。(共10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填空
(1)《曹刿论战》“何以战”一句中“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一句中“以”是 “认为”的意思,文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以”的意思是:。
(2)《陈涉世家》“行收兵”一句中“兵”是“兵员”的意思,《出师表》“兵甲已足”一句中“兵”是“兵器”的意思,文中“兵革非不坚利”中“兵”的意思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者的主要观点是(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是(用两个字回答)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颖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①?”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②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经:常规;原则。②祁奚:春秋时代晋国人,任中军尉(掌管军政的长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亲之义也义:大义 |
B.不为悖德乎悖:违反 |
C.方问国士士:有才德的人 |
D.是以尤之耳尤:打扰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荀慈明举了那些例子反驳袁阆?从荀慈明的语言中看出他是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