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420年一422年在位)于称帝前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其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在罢掉或处死的官吏中有许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一律严惩,甚至处死。
二、重用寒人。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
三、继续实行“土断”,抑制兼并。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势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清查。还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四、整顿赋役制度。刘裕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凡是州、郡、县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凡宫府需要的物资,“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征调。还减轻杂税、徭役等。
五、在法制上,刘裕对东晋以来苛刻的刑法也进行了改革,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下诏“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
六、重视教育。敦崇学艺,修建庠序。选备儒官,弘振国学。
——摘编自《宋书武帝本纪》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改革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以中国历史上的某个封建盛世(或“治世”)为例,说明封建盛世(或“治世”)体现出的一般性特征。
2011年,全国各地的世纪大旱使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水利工程修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2:修堤梁,通沟侩(水沟),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官名)之事也。
——《荀子·王制》
材料3: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冰(李冰)凿离堆(地名),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分析水工郑国的本来目的。上述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作出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2)根据材料2、3,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概况及特点。
(3)上述水利工程的兴修有何重大作用?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加展览筹备。
展览一 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
展览二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展览三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中国农业》
(1)据展览一请你就作物栽培、农具改进各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
(2)展览二图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二反映的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3)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中国古代有非常发达的传统农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
──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次有哪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2)在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传统农业的标志和典型形态是什么?
(4)我国农业有何传统?这一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革命发生之前的十年里,读卢梭、谈卢梭的人迅速增多,很快超过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到大革命爆发,卢梭更是被激进派奉为祖师……卢梭的那种法国本土的思维方式和法国人的思维习惯最为契合……旧制度下的贵族特权过于嚣张,因而特别招人怨恨,以至这种怨恨在革命前夕迅速激化。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对政治权利平等的要求也愈益激烈,同时启蒙运动所营造的思想氛围也极其崇尚自由平等,这无疑也强化了人们对权利平等的认同。卢梭不同于伏尔泰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不仅出身平民,平常也更贴近平民社会,而且一贯地特别珍视平等的价值。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法国出现“卢梭热”的原因。
(2)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启蒙运动“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理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孝文帝出行图 19世纪末明治天皇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