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其作者是 时期的
据上文,“若膺之学”深在何处?(15个字以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九年,平西王吴三桂与李国翰两路兵俱败,三桂退驻绵州。浴在保宁监临乡试,可望将数万人薄城,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上诏询收川方略,部议谓战守事当听三桂主之。三桂入四川,浸骄横,部下多不法,惮浴严正,辄禁止沿路塘报①。及保宁围解,颁赏将士,浴不受。疏言:“平贼乃平西王责。臣司风宪②,不预军事,而以臣预赏,非党臣则忌臣也。”因陈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深衔之。降将董显忠等恣睢虐民,浴复疏劾,改原职。三桂嗾显忠等入京陈辨,浴坐镌秩③去。
大学士冯铨等交章荐浴,三桂乃摭浴保宁奏捷疏,有“亲冒矢石”语,指为冒功,论劾,部议当坐死,上命宽之,流徙奉天。浴至戍所,益潜心义理之学,以“致知格物”颜其庐,刻苦厉志。
康熙十二年,三桂反。侍郎魏象枢疏言:“浴血性过人,才守学识,臣皆愧不及,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今三桂叛矣,天下无不恨三桂,即无不怜浴。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上乃召浴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十九年,授广西巡抚。广西新经丧乱,民生凋瘵,浴专意抚绥,疏陈调剂四策,上辄报可,时南疆底定,满洲兵撤还京师,浴疏言请为死事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建祠桂林。
二十二年,卒官。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七》)
[注]①塘报:朝廷下发各地的传抄令、奏章和朝廷大事等的官报。②风宪:风纪,法度。③镌秩:削职,免职。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致知格物”颜其庐颜:作为门框上的横匾。
B.可望将数万人薄城薄:逼近。
C.据川南为寇,师讨之。师:军队。
D.而以臣预赏预:预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
B.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
C.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
D.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浴一身正气,拒绝利诱。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仗义执言,多次上疏,即使被远徙,仍然刻苦励志,潜心义理之学。 |
B.郝浴执法严明,招致排挤。违纪者甚至是忌惮,以至朝廷诏令不能传到军中,从而与吴三桂结怨,使他远徙奉天。 |
C.郝浴才守出众,深得赞誉。曾被同僚交相推荐,在吴三桂造反之后,魏象枢又极力劝谏,使得郝浴重新被任用。 |
D.郝浴宽厚爱人,关注民生。任广西巡抚期间,面对凋敝的局面,他积极安抚百姓,医治战争创伤,受到朝廷认可。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2)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籍独不愧于心乎独:独自
B.期山东为三处期:期待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D.何兴之暴也暴:残暴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B.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C.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D.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估计无法脱身,就想在部下面前打一场速战速决的仗,显示自己今天的结局是上天的安排,不是作战的过错。 |
B.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因为他觉得既然上天要灭自己,渡江也没有什么意义,况且自己也无脸见江东父老。 |
C.项羽对他的旧相识吕马童说:“我听说汉王拿千两黄金、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送给你个人情吧。”就引颈自杀了。 |
D.项羽原本没有一尺一寸土地,趁势在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关于“五丁开山”传说的两句是 , 。
(2)《登高》一诗中,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意思相近的一联是 , 。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的主旨句是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兵久顿大名顿:驻扎 |
B.孝孺被执下狱执:执行 |
C.成祖颔之颔:点头 |
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法:效法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题。
运斤成风①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②人垩③慢④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⑤运斤⑥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⑦。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⑧死久矣。’自夫子⑨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选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先秦诸予散文的董要著作,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汇编。《庄子》文章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成熟阶段。②郢:楚国的都城。③垩:白色的土。④慢:同“墁”,涂抹。⑤匠石:名叫石的匠人。⑥斤:斧头。⑦失容:改变颜色。⑧质:箭靶,引申为配手,即“郢人”。⑨夫子:那人。指惠子。解释下面加横线的“为”的含义。
①尝试为寡人为之______ ②吾无以为质也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②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你以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成一件事,都是内因和外因相配合的结果,你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