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兵久大名顿:驻扎
B.孝孺被下狱执:执行
C.成祖之颔:点头
D.予欲周公辅成王耳法:效法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父文操,本府军校,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以全节之贵,累赠太师。全节少从军旅,同光末,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之据魏州也,为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唐明宗即位,授检校司空,历博、单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赐竭忠建策兴复功臣,移刺郢州。长兴初,就加检校司徒,在郡有政声,俄授河西节度使。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清泰初,为金州防御使。会蜀军攻其城,州兵才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全节乃悉家财以给士,复出奇拒战,以死继之。贼退,朝廷嘉其功,诏赴阙,将议赏典。时刘延朗为枢密副使,邀其厚贿,全节无以赂之,谓全节曰:“绛州阙人,请事行计。”全节不乐,告其同辈,由是众口喧然,以为不当,皇子重美为河南尹,闻而奏焉。清泰帝召全节谓曰:“沧州乏帅,欲命卿制置。”翌日,授横海军两使留后。高祖即位,加检校太保,正授旌节。
天福五年,授检校太傅,移镇安州。时李金全据州叛,引淮军为援,因命全节将兵讨平之,以功加检校太尉。安重荣之叛也,授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与重荣战于宋城,大败之。镇州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充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八年秋,丁母忧,寻起复焉。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开运元年秋,授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寻加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之战,甚有力焉。全节始拜邺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襕【注】诣县庭谒拜,县令沈构逡巡避之,不敢当礼。全节曰:“父母之乡,自合致敬,勿让之也。”州里荣之。二年,授顺国军节度使,未赴镇卒,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选自《旧五代史·列传五》)
【注】襕(lán):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军攻其城会:恰逢
B.朝廷其功嘉:嘉赏
C.其厚贿邀:邀请
D.勿之也让:推辞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B.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C.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D.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全节因为父亲的缘故曾多次被授予太师的称号,后在河西节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
B.马全节在金州危难之时,拼死抗争保住了金州,但刘延朗趁皇上准备奖赏马全节的时候,准备狠狠地敲他的竹杠。
C.马全节因先后平定了李金全、安重荣的叛乱而多次受封,在国家困难时期,他兢兢业业,不侵占国家的财产。
D.马全节不摆架子,曾回到家乡拜见家乡长官,家乡人把这当作荣耀,但可惜的是马全节在五十五时就去世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
(2)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公元667)九月,(李)勣初度辽,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勣引兵进击,一十六城皆下之。
(公元668)侍御史洛阳贾言忠奉使自辽东还,上问以军事,言忠对曰:“高丽必平。”上又问:“辽东诸将孰贤?”对曰:“薛仁贵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上深然其言。
丁卯,上祀南郊,告平高丽,以李勣为亚献。己巳,谒太庙。
(公元669)李勣寝疾,上及太子所赐药,勣则饵之;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今日少愈,可共置酒为乐。”于是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我见房、杜 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余。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自是不复更言。十二月,戊申。上闻之,悲泣。葬日,未央宫,登楼望辆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其姊尝病,勣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爇其须鬓。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勣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高宗乾封元年、总章元年)
①房、杜:房玄龄、杜如晦。②挝:打。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B.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C.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D.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对李勣很敬重。他在南郊祭祀天地,报告平定高丽,让李勣第二位献祭。
B.李勣临终遗嘱其弟弟严管子孙。让弟弟李弼在他去世后对儿孙要严加管教,是吸取房玄龄、杜如晦的子孙不肖的教训。
C.李勣特善于笼络军心。打了胜仗,他把功劳归于下属,把所获得的金帛等财物都分给将士。
D.李勣虽为戎帅却很顾念亲情。他亲自为患病的姐姐煮粥,“风回,爇其须鬓”而不惜。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
(2)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给季弟书
魏 禧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念吾弟然不苟介:耿直
B.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坐:因为
C.谏而不听,遂其人薄:接近
D.有愉色者必有容婉:和顺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颇远大相期制府檄下,几捕系死
B.往时我督弟甚严句读不知
C.欲归弟畅言不足外人道也
D.岂无乐爱耶尔无忘乃父之志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②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
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 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丁”,遭逢、遇到。“丁生母忧”遇到生母丧事。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博贯群籍。年三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
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景。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至十八年选官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卜筑(居住)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围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淮、扬适大饥,上海防善后九事。
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节选自《明史》)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不复叙复叙:再度任用
B.坚壁不出壁:营垒
C.督舟师邀之海外督:督促
D.条上海防善后九事条:分条陈述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主事”指兵部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至清朝时,兼掌关禁、海禁。
B.“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C.“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D.“讣闻”又叫“讣告”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的意思,“告”是让人知晓,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B.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C.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D.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 4分 )
(2)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3分 )
(3)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3分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