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论及时政,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②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从之,遂破俭、钦。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宋忠:东汉末年大儒。②弘恭、石显:西汉奸臣。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
B.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
C.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
D.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纪” 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记者,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
B.“公卿” 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
C.“武库”,是指是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
D.“谥”, 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肃常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且敢于直言。曹真征讨蜀国时,王肃认为粮草难以为继,不宜征讨;鱼出现在武库的屋顶上,王肃认为是边将有弃甲之变的凶兆。 |
B.王肃不随意附和皇帝的心意。皇帝认为李云应该被处死,但王肃认为李云忠心进谏,不宜被杀;针对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是谁非的问题,王肃也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观点。 |
C.王肃为人正直,令奸臣畏惧。曹爽专权,任用何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认为何晏等人就是弘恭、石显那一类的奸臣,这使曹爽告诫何晏等人要小心谨慎。 |
D.王肃主张为政者修德以治国。他认为,提高自我修养来安抚百姓,天下喜欢安定生活的人就会前来归附;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②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治长》)
子夏②曰:“贤贤③易色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
(2)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6—8题各3分,第9题6分)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还走还:转身 |
B.然尤惮周昌惮:怕 |
C.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
D.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 置:安排 |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周昌:“周昌,木强人也。”意思是说周昌是一个像木石一样刚直、倔强的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周昌“刚直、倔强”的一项是()
①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②周昌廷争之强
③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④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⑤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⑥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早年追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的斗争,屡立战功,官职也因此一再升迁。其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包括皇帝、大臣在内,人人都敬畏他。 |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和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
C.周昌的刚强、正直可谓人所共知,人人敬畏,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结果,反而受到排挤,就连原先感激他的吕后,也对他百般刁难和迫害。 |
D.用“期……期……”的口吃声来描写周昌反对另立太子,以表现他的憨直和因愤怒而口齿不清的特点,司马迁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2)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心上》)
【注】①难为水:难以被其他水所吸引。②观其澜:观看它壮阔的波澜。③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太阳月亮有光辉,连一个小缝隙都可以照到。④盈科:把坑坑洼洼填满。⑤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登上东山和泰山,就改变了对鲁国和天下的看法,可见站在什么高度就会什么看法。 |
B.圣人的言论远远超过一般的学问,因而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言论所吸引了。 |
C.孟子以太阳和月亮为喻,说明圣人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 |
D.孟子以为,事物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一定的境界,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州缓其狱狱:案件 |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
C.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贷:借给 |
D.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克:能够 |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遇事敢言的一组是()(3分)
①白州缓其狱②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④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③④ | B.①②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被人指认为凶手,赌徒服罪,但薛奎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这体现薛奎断案明察。 |
B.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这体现薛奎体察百姓疾苦。 |
C.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这说明薛奎深得百姓爱戴。 |
D.他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弃养自己母亲的不孝儿,要他好好供养母亲;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这体现薛奎为政恩威并用。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答:
(2)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已骈,间至军中 |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
B.亚父者,范增也 |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D.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