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以“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了历史资料唐代《金刚经》卷子,该资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号)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样。四位同学各抒已见,你认为其中最恰当的说法是
| A.资料卷末的纪年说明唐朝就已有了活字印刷术 |
| B.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的,此件可能是伪造的 |
| C.这一资料证明唐代已开始印刷术的研究与应用 |
| D.佛教的传入是印刷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
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
|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由“一边倒”转变为“一条线”战略。在这个战略上应团结的国家是
| A.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
| B.与中国相邻近的新兴发展中国家 |
| C.与中国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的国家 |
| D.与中国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国家 |
王桧林在《抗日战争》一书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存在两个战场。这是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这两个战场
| A.是193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 |
| B.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 |
| C.在抗击日军时所处的战略地位是相同的 |
| D.在抗击日军时实施的战略战术是相同的 |
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
| 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 |
| 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
| 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 |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这里的“办法”是指
| A.“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 B.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
| C.构建福利国家,实现共同富裕 |
|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