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①焉。竟②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视之,曰:“善”。甫③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④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⑤之。
【注释】①滞:停留。 ②竟:结束。 ③甫:刚刚。 ④诩诩(xǔxǔ)然:夸耀的样子。
⑤哂(shěn):讥笑。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鲁人刘仁                      ②滞焉          
③胜者欲去                          ④诩诩然以为必胜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之”与“胜者熟视之”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市,而忘操之 B.事列《神仙》
C.阖户启箧取书,读竟日 D.亦荆吴形胜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胜者熟视之,曰:“善”。
(2)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
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们常会通过下棋一类的小事,感知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在与“胜者”对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仁?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3分)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往来忽(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百许头()怀民亦未 ()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阅读文言文《治国犹栽树》,回答下列问题。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唐太宗侍臣曰欲清净
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节奏。(停顿一处)
①故 夙 夜 孜 孜②往 昔 初 平 京 师
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阅读文言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之不以其道()
(3)许焉()(4)汪汪之声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能②张元怪,随犬出门
B.①安求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②若见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②若而不收养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 陌 有 犬 为 人 所 弃 者 张 元 见 之 即 收 而 养 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的主旨。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游居柿录》
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潭中鱼百许头    (2)犬牙差互
(3)自叹每有欲    (4)复不遂
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
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
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抒发了;乙文表现了作者的情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略无(2)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3)素绿潭(4)引凄异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 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C. 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
D. 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4.

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