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评论道:《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体现了该宪法的主要特点是( )
| A.遵循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
| B.实行中央和地方权力互相制约 |
| C.坚持大小州利益妥协的原则 |
| D.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权力机构 |
1877年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辞职,并任命保王党人组阁,此举遭到众议院的抵制。他又下令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结果共和派仍占上风,他只好同意共和派人组阁。1878年初共和派又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他被迫辞职。这表明
| A.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 B.共和派实际占据了优势 |
| C.法国政局始终动荡不定 | D.保王党人已经完全失败 |
罗马在帝国时期曾广泛流行无夫权婚姻。与之前的有夫权婚姻相比,这种婚姻夫妻处于同等地位,双方的财产分开;成年子女也拥有财产权,并享有签订契约和买卖财产的权利能力。这种婚姻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罗马立法技术的完善 | B.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
| C.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 | D.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
古代雅典人的大多数相信“不研习演说术的人将成为它的牺牲品”这句格言。这揭示了古代雅典人
| A.非常推崇以诡辩为特征的演说术 |
| B.十分注重培养城邦公民文化素质 |
| C.已经认识到直接民主制度的危害 |
| D.重视演说术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
“16世纪时,关于中国的报道几乎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专利,进入18世纪,法国人后来居上,那些像优秀‘国外数学家’一类的博学的传教士,真正充当了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材料强调的是
| A.西方传教士开始全面开垦中国文化 |
| B.东西方之间开启了“对话”的历程 |
| C.欧洲经由传教士引介关注中国文化 |
| D.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现象达到了高潮 |
据统计,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其他32人。这反映出
| A.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非常有限 | B.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 |
| C.清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较落后 | D.清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呈现多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