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和0.5℃)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l和图2。
(1)由图可知,与25℃相比,0.5℃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 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 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2)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
②将甲、乙瓶分别置于25℃和0.5℃条件下储存,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瓶中的CO2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CO2生成速率。
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
a. ;
b. 。
Ⅱ.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 。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见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人,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 、 。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
下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A和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 D为________,
(2) E具有多样性,其原因是:从b分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
(3)④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b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r,通过④反应过程形成m条肽链,经盘曲折叠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e的E,则E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________。
(4)用________染色剂将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核呈绿色。
(一)图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其中黑点代表物质分子,圆圈代表载体,表示能量,请回答:
(1)①表示________方式,②表示________方式。
(2)K+、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中,通过②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_______。
(3)与①方式相比,③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_____ ___。
(二)如图为细胞膜镶嵌模型及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4)A代表分子;B代表 ;D代表。
(5)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
(6)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
下图中A~E是从几种生物细胞中分离出来的5种细胞器,图①②③是三种有机物结构示意图,图②中的甲表示某蛋白质的肽链结构示意图(其中数字为氨基酸序号),乙表示其部分肽链放大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字母,横线上填细胞器的名字):
(1)从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先将细胞膜破坏后,获得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再用的方法获得各种细胞器。
(2)图①所示的物质存在于 [ ]________中,该物质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
(3)若图③为脱氧核苷酸链,则从碱基组成上看,还应有的碱基是,该物质可存在于上图中[ ]________和[ ]________中。
(4)图②乙中,①的名称是,写出③⑤⑦处肽键的结构式 。
(5)图②乙所示的一段肽链由 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完善以下实验环节:
(一)(1)蛋白质与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中的肽键与Cu2+发生反应形成特定的颜色。
(二)(2)同学想探究高温加热是否破坏了肽键,用蛋清稀释液做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
所需仪器:试管、试管夹、烧杯、量筒、等。
所需试剂:0、1g/mlNaOH溶液,0、01g/mlCuSO4溶液。
(3)方法步骤:
①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和2,向两试管中各加入2ml蛋清稀释液,
②将试管2,试管1不作处理。
③冷却后,分别向两试管中先加入1 ml,摇匀,再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
④观察两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4)结果预测:如果两支试管产生相同的颜色反应,说明。
(5)试管1在本实验中起作用。
如图是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请在[ ]内写出结
构的标号,在横线上填结构或物质名称):
(1) 图中所示结构需要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仪器的名称)才能观察到。
(2) 图中结构②、⑥分别是、。
(3)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由[ ]、核膜及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的。
(4) 图中[ ]______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5)与动物细胞相比,该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 ]、[]
(6)低等植物细胞具有而该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
(7)如果图为植物根细胞,则应该没有 [ ]。
(8)图中①、④的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