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性 |
B.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 |
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
D.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 |
“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这一记述最有可能出自: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租佃关系的出现 | B.世俗文化的兴起 |
C.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 |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君权神授”的思想 |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某一历史时期以后这一方法却戛然而止。它应是
A.春秋战国 | B.秦代 | C.汉代 | D.唐宋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