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虽为显学,却未被统治者所采纳。西汉初年,黄老学说却成为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这主要表明( )
A.道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
B.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未发现道家思想的价值 |
C.道家思想具有出世与入世的双重功效 |
D.社会环境改变着道家思想的地位 |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
B.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
D.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
2009年7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俄罗斯新经济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对于以往相互抗衡的对手而言,相互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有很大的困难,改变我们的政府和官僚机构数十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任务也十分艰巨。”这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 B.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C.美俄关系走向缓和 | D.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C.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
D.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
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说明
A.在抗日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组织抗战 |
B.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面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与这段话最吻合的一段历史时期是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五四运动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