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C.较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
D.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反映了()
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③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④农民分田到户违背了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下图《荒山欠我万担粮》反映了建国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它记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 | B.该生产方式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
C.该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 D.它客观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 |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
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 D.“一五”计划时期 |
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 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