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鼻祖孔子倡导的“仁”,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多种解释,但“爱人”是“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孔子主张“养民也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说,把“仁”和“义”当作基本的政治范畴和道德规范,并因而把施行仁政提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注:《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 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习近平讲话
(1)“仁”的内涵丰富,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是如何向统治者解释“仁”的?孟子又是如何发展孔子政治思想的?他们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儒家学说能够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儒学有了哪些新发展?
(3)从材料三“习近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三星堆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党的十七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有关民主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 数
雅典公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
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慢神和蛊惑青年

材料二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三“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材料五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归纳雅典民主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强调对权力的制衡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制约有什么本质差异?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
(5)古今中外不同民主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用兵42次,直接投入实战11次,年均用兵率比“冷战”时期高出一倍还多。1998年以来,美国对外国多次实施航空兵与导弹打击,规模也一次比一次大——1998年8月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同年12月对伊拉克实施代号为“沙漠之狐”的航空兵与导弹打击;1999年3月又以对南盟发动了代号为“联盟力量”的航空兵与导弹打击。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北约开始对南联盟空中打击6小时之后,对美国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他首先为北约的军事行动辩解说:“我们是在避免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我们现在采取行动,是捍卫我们的价值观念,保卫我们的利益,推进和平事业。”他还说:“结束科索沃的灾难,是我们道德上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的坚定立场是科索沃人民的唯一希望。”
请完成:
(1)“冷战”结束后,美国干预他国内政的背景与目的如何?(2)
(2)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对南联盟进行轰炸。你怎样评价这个借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尼克松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僵硬性和政治上实用主义的独特结合,而实用主义在他同大国打交道时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位总统在全球外交方面自称是超脱意识形态的。”
材料二 1971年7月,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以上材料均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2年20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你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态。我非常赞赏你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时的谈话
材料四“在这个世纪……实行过去失败了的任何政策都是不行的,遏制已过时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材料五“在美苏进行对话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尼克松与戴高乐的谈话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三,尼克松僵硬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他自称在外交方面“超脱意识形态”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四、五,指出美国急于改善中美关系的三个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据此美国在亚洲采取了哪些重大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陂拉图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农民,公元前459年30岁了。这一年是一个好收成的年份,家里的收成有300麦斗。有一天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陂拉图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像往常一样热闹,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作为首席将军的伯利克里大声训斥一些不愿意参加公民大会的男子。
今天公民大会的议题有三项:第一项是对即将离任的执政官进行任期审核。第二项是投票选出民主妨碍者。第三项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辩论和表决。
五百人议事会在公民大会结束后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公民大会结束后,陂拉图有资格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他成为陪审法许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并加入了言论法庭,这个法庭共501人。今天讨论是历史申诉案“苏格拉底之死”,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腐蚀青年、否定神并宣称自己是新神的罪名而被处死。经过激烈的辩论,法庭决定维持原判。
请回答:
(1)陂拉图“很愿意去”参加公民大会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2)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之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圣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当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来治理国家。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君主来说,与绅士阶层一起商议国事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请指出其相同的用意是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伏尔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途径。他们两人都没有到过中国,你认为谁的观点更贴近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现状?请简要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