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林则徐《四洲志》 | B.魏源《海国图志》 |
C.洪仁玕《资政新篇》 | D.梁启超《变法通议》 |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这样评价一场革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这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
A.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共和的国家 | B.摆脱罗马天主教会控制的国家 |
C.实践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国家 | D.将代议制政体变成现实的国家 |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右图展示的是出土于雅典的古代文物。考古学家通过对该文物的研究,发现古代雅典()
A.存在着难以调和而且错综复杂的矛盾 | B.重视维护城邦的公共利益 |
C.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发达的对外贸易 | D.智者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 |
某小组在对古代中国一朝代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曾搜集到以下一条重要史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该小组所研究的朝代()
A.打破了长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 | B.开始采取分割相权的方式加强皇权 |
C.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 D.哲理化的儒学思想已逐渐趋于僵化 |
“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A.文明史观 | B.现代化史观 | C.全球史观 | D.阶级斗争史观 |
二战后至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格局”状态,没有形成整个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立 | B.欧洲共同体的严重排外性 |
C.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 D.欧洲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