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原创】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说:“美国宪法制定二百多年,没改一个字,只有一个一个的修正案。”以下关于上述观点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有误的是()
A.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国家发展适用性较强 |
B.美国宪法所具备之独特政治智慧的实用价值大 |
C.极大反映出了作者对美国民主政治模式的向往 |
D.美国民主政治在1787年宪法框架内不断完善 |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B.人是万物的尺度 |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 D.理念是万物本源 |
【改编】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对题干材料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明显有误的是()
A.对他国文明的应用,还要讲究系列的科学方法 |
B.欧洲的先进技术、政治制度对中国的帮助不大 |
C.应该结合本国国情来学习他国,走“自己的路” |
D.外国文明具有可用之处,但绝不能够照搬照抄 |
【原创】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时同盟关系的逐渐破裂,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渐显,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同时也正是受国家利益的驱动,亚非拉地区诸多国家走上了“联合”之路,到1961年,这种“联合”正式形成。以下对题干亚非拉地区的“联合”的理解和认识,解读不准确的是()
A.不与同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 |
B.积极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C.对美苏两极格局强烈冲击,削弱了美苏的力量 |
D.是特殊国际政治格局下,居于现实的务实举动 |
岳麓书院院训“忠孝廉节”碑文由朱熹所写,每字一碑,分嵌在讲堂左右两侧。结合四字碑信息,以下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四字碑揭示了楷书的端庄浑厚 |
B.书院教育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
C.四字碑体现了理学的本质内涵 |
D.朱熹将理学发展成官方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