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非选择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 “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 1862年
材料四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1)材料一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 (写出战争名称和时间,以及签订的条约)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斗争?材料二、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指出材料四反映的农民运动的特点。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联合国的成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则泛舟而嵩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小,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

注:19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对英属印度的出超年均在600万两白银左右。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21年,英制印花布4509匹,又剪绒与天鹅绒416匹在广州拍卖脱手……亏本60%以上。很明显的,销售英国棉制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英国棉制品计印花布1744匹,白布工372匹,黑布860匹,仿制广州布720匹,棉纱5000磅,全部售出结果,亏本35%。……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后,……人们告诉公众说,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人们完全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而如今人们都以为这是他们“野蛮人的奢侈品。”
——转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四“能证明战争底真实社会本质,或正确点说,真实阶级本质的,自然不是战争底外交历史,而是对于一切交战国里统治阶级所处客观地位的分析。”
——列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至明清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纺织利益集团意图的结果,请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生的美利坚面临的对手是最强大的国家,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是唯一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北美投入正规军9万多人” ……华盛顿作为大陆军总司令赴任时,他发现这是一群从农村来的,服装各式各样的民兵,人们经常大打出手,并且不愿意续签从军契约。……全军弹药只有32箱,人均9发子弹,不够发起一次战役,士兵们别说按期拿不到军饷,甚至常常饿着肚子……1776年3个月内,华盛顿丢失纽约和长岛,部队因为逃跑、伤亡和服役期满,减员13000人,美国独立的美梦似乎要破灭了,人们开始绝望。
材料二 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时,13州结成的是松散联盟。中央政府权力很小,不设置国家元首。它只是13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一个协调机构,它没有全国性的法律和军队,无权向各州课税和规定商业活动。各州享有独立与主权,它们自行征税、征兵、发行货币,自行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粒扭成的绳子”。并写到 “如果不建立一个赋有控制整个合众国的权力的政权,我认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其灭亡指日可待。
材料三耶鲁大学斯特林法学与政治学教授布鲁斯·阿克曼在评价华盛顿时说:“他的伟大不是智慧,而是道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独立战争之初,华盛顿面临哪些严峻挑战?(8分)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美国建立之初,存在哪些弊端?美国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4分)
(3)你如何理解阿克曼教授的这句评论? (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面临严重危机。人们反抗情绪强烈,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皇室和奴隶主贵族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和土地不断进行斗争。……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公元645年日本进行了一场名为大化改新的变革运动,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礼仪等,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大化改新后日本“遣唐使”陆续又成行十余次,每次都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日本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各级学校教授儒学。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围棋、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陷入严重的危机。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下级武士公然违反武家法规,日益强大的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的权威,美国舰队武力叩关,日本被迫开国。……1871年11月,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大使的48人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考察。他们先后访问了12个国家,认真考察了各国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经济、文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1868年至1889年,明治政府推行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君主立宪”等一系列改革,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大化改新给日本文化带来哪些影响?(2分,答对2点即得满分)
(2)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有何共同之处?
(3)日本两次改革学习的对象分别是谁?日本选择它们为学习对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创造性地为自己选择了“皇帝”的名号。“皇”代表着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他们很多万世不朽。“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的产生恰恰结合了二者。
——何乐为主编《中国发现之帝国的流年》
材料二秦始皇消灭六国后,建立起一个地域辽阔的统一政权。而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使得各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这使得秦朝的统一政策很难推行。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社会各个方面强制统一,使得大统一的观念变为现实……与此同时“大一统”的观念,又在新的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葛剑雄主编《千秋兴亡——六合一统》
材料三贞观十八年,当内奔的突厥请求在内地安置时,唐太宗不顾群臣的反对同意了,并解释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他强调 “自古贵中华、贱夷狄,而今四海一家,就应该“胡、越一体”。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四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它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将新疆、西藏等地区的事务也纳入其内,凡爵禄、朝贡、定界、贸易、宗教诸政令,并归管辖。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这一机构直接受皇帝领导,地位与六部等同,对驻边大吏有直接指导的权力。……早在入关之前,清已经颁布《蒙古律书》,行用于蒙古地区,入关后不断修订,至乾隆六年修成《蒙古律例》,乾隆末年,其内容已扩充到12卷,209条。嘉庆年间对其又进行大规模增补修订。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如《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回疆则例》、《钦定西藏章程》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皇帝”的称谓体现了什么思想?嬴政用这一称谓的目的何在?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使“大统一的观念变为现实”。你如何理解“与此同时“大一统”的观念,又在新的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3)材料一说明唐太宗的民族观是什么?这种民族观产生了哪些影响?
(4)根据材料二指出理藩院与以往类似机构有何不同?概括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

(l5分)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古代雅典的哪一项具体制度?它体现了什么原则?(3分)
材料二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三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分)
材料四公元前452—公元前450年,罗马陆续编订了十二法表,镌刻在十二块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史学家认为“这是平民的胜利”。
(3)根据材料四,为什么罗马镌刻十二铜表法公布于罗马广场“这是平民的胜利”?
材料五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写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为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的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持久的征服。”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持久的征服。”(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