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言论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实现民族独立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明显是不同的,但各个时期的政治理念却是相通的,其相同之处在于(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皆为匹夫 | B.天下一家 |
C.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D.天人合一 |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
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清圣祖实录》)该谕旨的目的是()
A.选侍从陪皇帝读书写字 |
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 |
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
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
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