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
A.社会变迁 | B.阶级分析 |
C.文明传承 | D.道德标准 |
在宋代常用“灾及梨枣”来讽刺刻印的书没有价值,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这表明当时
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品
②毕昇发明的木活字被广泛使用
③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④雕版印刷风行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③④ |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A.净化个人心灵 | B.树立独立人格 |
C.解决百姓生计 | D.解释世界本源 |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李贽 | D.王夫之 |
下侧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简图。其中,②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和发展 |
B.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深入人心 |
C.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 |
D.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各个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