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与传统中国的分水岭。进而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真正始于19世纪末。请结合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层面论证这一观点。
要求:结合史实、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
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
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
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
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
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
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
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
不同结果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
要依据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
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
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
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
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
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
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
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
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至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五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
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
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并指出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4)对比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
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
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
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
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
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
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
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
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海国图志》《民报》及孙中山题词《新青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
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
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成就历史发展的机遇。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
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
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
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
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
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
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
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
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宋朝发生的商业革命为何未对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
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1)这位代表说的“新秩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新秩序不
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的?
材料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系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逐步走向瓦解。当经济危机在
30年代初终于艰难的渡过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世界和欧洲的局势,它已经完全是另外一幅
面孔了。——史仲文、胡晓琳《世界全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危机,德美两国所选择的政治道路有何不同,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民主
国家若不能联系成更大的机构,那么他们的结构和习惯便缺乏能够保证人类安全的毅力和信
心。
(3)材料中“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指的是什么?试举一例。
材料四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
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
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
接受。
(4)根据材料四概括格劳秀斯对战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思想变化产生的原
因。
(5)一位网友在评价二战时这样说:“战争纪念……更是一种对战争的理性的反思和警醒。”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