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而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仍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二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从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寸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从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科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国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了)妇女、儿童权利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殊保护。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五十年》,200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权宜言》与《世界人权宜言》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
(2)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人权观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个小题,共26分)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就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然而,美国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它作为没有以往数千年的负担和沉淀的一块新的土地而受人羡慕。”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为什么说美国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个小题,共24分)
材料一 洋务派和顽固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1883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
材料二 维新派把西方进化论与中国传统《公羊》三世变易说会通起来,有力地批判了顽固派的社会不变论。他们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更新是社会发展的原理:“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
材料三 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
材料四 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着明显的偏向……但他们代表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论争的关键在哪里?
(2)材料四中“明显的偏向”指什么?
(3)四则材料中的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在对待“西学”上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各有什么样的行动?
(4)简要分析其在“西学”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人类历史发展是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联系的过程。
唐朝时期的海陆交通线 1500年以后的商队路线
(1)观察地图,指出1500年以后的商队路线与唐朝时期的交通线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到1914年以前铺成的海底电缆长达51.6万公里,因而加强了大陆与大陆之间的电报联系。……这个时期有3万艘商船……往来运货于世界各地。各大洲也建成了横贯大陆的铁路……。一个国家举行的博览会,可以有世界“万国”参加。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中国读者可以读到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或代议制可以对东方国家……发生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下卷
(2)依据所学知识,评价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中国与“世贸”关系大事年表(部分)
阶段 |
时间 |
概况 |
1 |
1947年 |
关贸总协定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 |
2 |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台湾当局占据关贸总协定中的中国席位。 |
1971年 |
总协定取消台湾的观察员资格。 |
|
3 |
198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申请。 |
1995年 |
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 |
|
2001年 |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
(3)根据上表,为每阶段起一个名称。选取其中一个阶段,分析相关的历史背景。
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明。
(在评价梭伦改革时)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恩格斯的评价?
(2)《法兰西第三共和宪法》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哪些特征?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
(3)新中国政治体系基本框架的构成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任选其中一项说明它为什么适合我国国情。
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
材料三陈独秀在《敬告青年》写道:“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
(3)依据材料陈独秀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主张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