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
时间 |
地区 |
作者 |
书籍 |
记载的地理范围 |
|
古希腊 |
希罗多德 |
《历史》 |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
||
前1世纪 |
汉朝 |
司马迁 |
《史记》 |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
|
14世纪 |
伊斯兰 |
伊本·赫勒敦 |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
|
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 |
威尼斯 |
撒贝里克 |
《恩耐阿德》 |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
|
18世纪 |
法国 |
伏尔泰 |
《风教通义》 |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
|
19世纪 |
德国 |
朗克 |
《世界历史》 |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
|
鸦片战 争前后 |
清朝 |
林则徐 魏源 |
《四洲志》 《海国图志》 |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
|
——录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据上述信息,评述研究历史视野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俄(苏联)某段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 |
1913年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9 446 |
6 620 |
7 860 |
8 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39.79 |
22.13 |
34.55 |
44.24 |
材料二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是总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的。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共同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四中国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
1978 |
3645 |
1132 |
57.5 |
67.7 |
2006 |
218071 |
39500 |
35.8 |
43 |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苏联)从1913年至1925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1年至1925年农业生产呈现该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代初苏联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学者所持有的观点,并运用有关史实对材料所述“改进和补充”加以说明。
(4)综合前三则材料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美苏的做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估算
材料二:中国古代社会人口估算
材料三:“高宗(乾隆皇帝)谕内阁曰:‘……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籍以暂谋衣食。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生平之福。”
——《清史稿》
材料四: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出现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为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以副助农的一种选择。
——《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世界人口在1400年至1650年急剧增长的原因。
(2)中国古代人口呈现周期波动性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该特点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人口增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雏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下图为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概括。
(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
(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遥客书》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
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
选举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话动,是民主政治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避免某些有财有势者操纵选举,长期占据某些重要职位,雅典人设计出一种看似荒谬、实则十分有效的方法……雅典人认为,那些财夫气粗、名声显赫的公民与那些不名一文、默默无闻的公民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取决于神意或运气。
(1)材料一中“十分有效的方法”是指哪一民主方式?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材料二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在)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选举方面发生的变化。这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在美国的政治选举活动中,拥有政党支持成为选举获胜的重要条件。人数较少的小党与第三党很难战胜以民主党和共和党作后盾的对手,在各种选举中,最后的角逐实际上是在这两大党之间进行。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这一现象对美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