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光阴
陆蠡
(1)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
(2)怎样我会起了这些古怪的念头呢?是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语。“我在看我自己影子的生长,看它愈长愈快,愈快愈长。”我独语。总之,我是在散步罢了。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它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
(3)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片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秋!”我微喟一声。“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我感到有点迟暮了。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4)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唯一的财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我曾是光阴富有者。
(5)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只竹箩——我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祖父是爱惜光阴的。他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他把光阴用尽了。
(6)还是在不多年以前,父亲写信给我说:“你现在长大了,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听说你在学校里专爱玩,功课也不用功……”父亲也珍惜起光阴来了。大概他开始忧光阴之穷匮,遂于无意中把忧心吐露给我。在当时我不是能领会的。我仍是嫌光阴过得太慢。“今天是星期一呢!”便要发愁。“什么时候是圣诞节呢?”虽则我并不喜欢这异邦的节日。“怎样还不放假呢?”我在打算怎样过那些佳美的日子。光阴是推移得太慢了,像跛脚的鸭子。于是我用欢笑去噪逐它,把它赶得快些。正如执棰的孩子驱着鸭群,唿哨起快活的声音促紧不善于行的水禽的脚步,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
(7)“你曾用欢笑驱赶你的光阴。”我的思想象回声的化身,复述我的话。
(8)但是很久不那么做了。竟有一次我坐在房里整半天不出去。我伏在案前,目视着阳光从桌面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我用一根尺,一只表,来计算阳光的足在我的桌面移动的速度,我观察了计算了好久。
(9)“你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的思想像喜灾乐祸似地,揶揄我。
(10)真的,我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想到光阴速度的相对性,得到这样的结论:感觉上的光阴的速度是年龄的函数。想到我自己在人生的象限上转过了几度呢?犹如作茧自缚,我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这式子里面,我悲哀了。
(11)“你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里面。”思想嘤然回答,已无尖酸的口吻。
(12)但是我无法改正这方程式,这差不多是正确的。啊,悲哀的来源,我想把这公式从我的脑中擦去,已是不可能。正如我刚才捡起来的树叶,无法把它装回原来的枝上。我重新谛视这片叶,上面仍依稀显现着无形的字:“秋”。
(选自《陆蠡散文选集》,有删改)
文章第(2)段写“散步”的情形运用了哪些手法?
文章第(5)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对光阴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
赏析文中画线句。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散文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李泽厚
在世界各大民族和文化传统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我们应从这个根本点出发,结合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观察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
从哲学上看,善历来是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最高课题。西方哲学很为重视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一向不占主要地位。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这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中国美学要求审美意识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注意审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反对沉溺于低级无聊的官能享受。
在中国美学的“诗言志”这一古老的命题中,开始蕴涵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个思想的萌芽。这一基本的思想和古希腊美学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的说法,刚好成为一个明显的对比,表现了东西方美学的不同特征。尽管古希腊美学也不否认艺术对人的情感的影响和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它更为强调的毕竟是艺术对现实的再现的认识作用。中国美学强调情感的表现,但同时又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从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到《毛诗序》中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美学历来认为真正的艺术无不是贯注在人格中的善的情感的真实无伪的表现,“理”与“情”不能互相外在、分离,而应当融为一体。
在中国美学中,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最根本和最广大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方也有明显的不同。西方常常是由道德而走向宗教,以宗教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美学则是由道德而走向审美。人生的最高境界为审美,不到宗教的虚幻世界中去寻求解脱,这是中华民族应当批判继承的优良传统。我们民族的那种历经患难而不灭的坚毅乐观的精神,不能说同这种传统毫无关系。(选自《中国美学史》,有删改)
下列几个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点”:指中华民族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并影响了中国哲学、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
B.“诗言志”:指艺术是用来表达情感的。
C.“认识论”:指西方哲学十分重视而中国哲学却忽视了的一种关于人的认识的来源、发展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
D.“批判继承”:指运用鲁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原则进行继承。

对“在中国美学中,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最根本和最广大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样说是因为中国艺术在美学上历来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B.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美学要求审美意识必须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要求审美必须具有社会价值。
C.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美学强调艺术必须表现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
D.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民族历经患难而不灭的坚毅乐观的精神正是建筑在这一美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是世界各大民族中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的民族。
B.文章将中国美学“诗言志”之说与古希腊美学“摹仿”之说进行对比,为的是表明东西方美学的不同特征。
C.中国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有三点:(1)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2)强调艺术是情感表现,且这种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3)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D.中国美学由道德走向审美,是人间正道;而西方美学由道德走向宗教就不大妥当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从哪里来
生命起源于哪里?来自那深褐色的土地,蔚蓝色的大海,还是浩渺的宇宙?
起初,苏联有位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弥漫着一种生命孢子,这种生命孢子偶然穿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飞落到地球上,在地球上生根、繁衍,生命就这样来到了地球。孢子裹着厚厚的外衣,能使它们历经漫长、寒冷、没有水份和营养的星际旅途而丝毫未损。但是,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在各种射线的“杀伤”下,孢子将无法在星际间完成生命之旅。
虽然“孢子说”站不住脚,但是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他们找到了一些证据。科学家位发现生命中有一种元素——钼,但是钼在地壳中含量很低。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起源于含钼较多的其他星体?同时,科学家们在宇宙尘埃表面发现的碳分子。1969年,科学家在一块降落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上发现了氨基酸分子。由此证明,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完全有可能来自外太空。此外,太空中弥漫着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生存能力极强的菌种,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它能在密布射线的宇宙空间中生存也毫不奇怪。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星际消失”现象,也就是说,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有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微生物的存在,生命才得以从一种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
不过也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坚信地球最初的混沌状态已促使生命产生。美国有一个叫米勒的青年,他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他先把球形玻璃管抽成真空,再用130℃的高温消毒18小时,然后将甲烷、氨、氢气装入瓶中,并通入水蒸汽,使其不断循环,使它们的比例和原始大气基本相同,同时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层雷鸣闪电的自然条件,连续进行火花放电,这样小小的试管好比浓缩了的原始地球。经过八天八夜的实验,奇迹出现了,米勒竟然得到了几种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和其它有机物。这个实验证明,地球上的闪电、太阳辐射及陨石下落提供的能量,可以使地球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流进大海,海水使它们象受紫外线的伤害,安全地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并最终形成生命。
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为实验科学。
尽管“孢子说”遭到质疑,但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下列不是他们理由的一项是()

A.科学家在宇宙尘埃表面和陨石上发现了碳分子和氨基酸分子等有机星际分子。
B.钼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它在地球的地壳中含量很低。
C.科学家认为,太空中的这些微生物起着将生命从一个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的作用。
D.微生物繁殖能力、生存力极强,它们与气体、尘埃共同组成星际物质,造成宇宙中“星际消光”现象。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科学家认为生命孢子由于没有水分和无法抵挡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无法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
B.宇宙的许多地方早已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并开始了由有机物向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演化。
C.米勒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来人工模拟自然,标志着用科学实验探索生命起源的开始。
D.“星际消光”是指宇宙中星际物质的光芒被弥漫在太空中的大气、尘埃等吸收和散射而变暗的现象。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勒的实验证明,地球上最初的特定自然环境能够促使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宇宙中许多星际已经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因此,外星球完全可以产生生命体。
C.对生命的起源,尽管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说,但一直以来难有定论。
D.米勒的实验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证明了生物起源可能是一种化学进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钱上的御书
我国从古到今都比较注重钱币上的书法艺术,到了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篆、隶、真、行、草、楷诸体皆备,均用于钱文之上。不少还出于书法名家之手。如苏轼、司马光等都曾参与书写过钱文。有一种由皇帝亲书钱文作样进行浇铸的铜钱,行家们称为“御书钱”。宋太宗、徽宗、高宗都是书家高手,挥毫之余,犹喜御书钱文,这些文字,神韵飘逸、洒脱风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
公元990年,宋太宗赵炅改元淳化,他亲书“淳化元宝”。公元996年改元至道,所铸“至道元宝”,都有楷、行、草三体。均出自宋太宗赵炅亲书钱文,他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御书钱文的第一个皇帝,从而开创了“御书钱”的先河。同时以行书,草书入币,在以前的钱币文字里是从未有过的,而一个年号钱币同时有三种书体,这在中国货币史上更是空前的。这是钱文书法的一次重大突破,改变了历朝历代用单一书体铸钱的习惯,而作为皇帝关心并亲自为钱币书写钱文,也是前所未有的。
太宗钱文,楷书写得浑厚端庄、笔力含蓄;行书线条清晰,劲挺奔放;草书则神采飞扬、奔放流畅,为后世所称道。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偁对御书钱极为推崇,被贬官之后,还念念不忘御书钱,曾写过一首咏泉诗。
“谪官无俸突无烟,唯拥琴书尽日眠;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贮御书钱。”(注:赵壹为东汉人,曾写诗讲:“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诗中提到的御书钱,应当就是宋太宗亲书的“淳化元宝”。而在古钱的御书中,最享盛誉的是北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
“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钩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少,凭凭顽铁买江山。”
这首诗就是赞叹徽宗传神的瘦金体所书的御书钱。诗写得很有意思,说蜀中因人喜欢宋徽宗的御书钱,多藏匿不出,结果造成了铜钱匮乏,只好铸铁钱行用了。
公元1101年,北宋徽宗赵佶即位,中国的御书钱进入了全盛期。徽宗作为一代君主,不善治国,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却偏偏是一个不错的艺术家,他在琴、棋、诗词、书画方面无所不精,最有建树的,莫过于书画。他所创的“瘦金体”在书法界独树一帜,扬名古今。
徽宗在钱币上,也不忘展示他的书法才华,曾多次亲笔书写过钱文,有“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等年号钱,后世称这类御书的钱币为“御书钱”,它又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独特产物。其钱文瘦金体的书法风格是:铁画银钩、瘦硬挺拔、骨清神秀、妍美动人。特别是其中的“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更是徽宗之杰作。纤瘦、挺劲的瘦硬笔法,使人耳目一新,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美感。
历史上善书的皇帝并不罕见,如晋元帝的“凤尾诺”、齐武帝的“花草书”均久负盛名,但是真正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所谓“巍然独秀者”,宋徽宗是当之无愧的,为历代帝王所不及。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书法宝库中,千年来盛名不衰。
铜质细腻、精美绝伦的崇宁、大观钱,因其制作精良、铸工精湛、书法秀美而居御书钱之首,博得收藏家爱不释手。由于钱币上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书法真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书法家收藏此钱加以研究和欣赏,因而钱币界称宋徽宗为继王莽以后,古来铸钱第二能手之美称。
(选自《知识窗》2007年第1期)
下列关于“古钱上的御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由皇帝亲自在铜钱上书写并作为浇铸样品的书法。
B.我国古钱上的御书,主要采用的是楷、行、草等字体。
C.我国古钱上的御书是从宋太宗亲书“淳化元宝”开始的。
D.历代古钱上的御书中,最负盛名的是北宋徽宗的“瘦金体”。

根据原文,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不少书法名家如苏轼、司马光等都参与过御书钱文的书写。
B.宋代以前,各个朝代的皇帝在钱币上的御书都是单一的字体。
C.在历代文学家中,当数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偁最为推崇御书钱。
D.宋徽宗的书法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千百年来扬名中外,盛名不衰。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蜀中人喜欢收藏宋徽宗的御书钱,致使当时铜钱匮乏,宋徽宗及其之后的皇帝
只好改用铜铸钱为铁铸钱了。
B.晋元帝和齐武帝的书法因缺乏独特的个性,他们的“凤尾诺”的“花草书”并不被收藏家看好,如今已经失传。
C.钱币界称宋徽宗为古来铸钱第二能手,说明王莽当政时铸过的御书钱不仅数量比宋徽宗时期多,且艺术价值也更高。
D.我国古代皇帝在钱币上留下的御书钱,不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堪称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 意 即 禅 意
饮茶成为风尚最初始于唐代的寺院。那时佛教盛行,寺院专设有茶堂,是众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饮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设有“茶鼓”,以敲击召集众僧饮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禅,坐至焚完一炷香就要饮茶。另设有“茶头”,专门烧水煮茶,献茶待客。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较大规模的集体饮茶形式。
寺院中以茶供养三宝(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程式。平素住持请全寺上下僧众吃茶,称作“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新的执事僧确定之后,住持要设茶会。茶在禅门中由最初提神醒脑的药用功能而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又进而成为修行持戒、体悟佛理的媒介。茶与禅日益相融,最终凝铸成了流传千古、泽被中外的“茶禅一味”的禅林法语。“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达到了相通。
寺院僧的饮茶习俗对民间饮茶产生了重大影响。。至盛唐,“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间时兴茶会、茶诗,这影响到上层统治者,慢慢出现了官办的大型茶宴。饮茶遂成风俗,促成了我国最早的茶肆的产生。《封氏闻见记》中有明确的关于茶肆的记载:“开元中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些店铺已有一定规模,但尚未有茶馆之名。
  饮茶之风触及各色人等,加之茶叶产量巨大,贸易频繁,朝廷看到茶已与盐、铁一样,成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之物,有巨利可图,就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向全国产茶之地征收茶税。贡茶政策亦是皇家搜刮民脂民膏的重要手段,茶农需将清明前采摘制作的品质最好的茶贡于皇室。至晚唐,开始在宫廷兴办清明茶宴。皇帝在收到贡茶后,先行祭祖,后赐给近臣宠侍,并摆“清明宴”以飨群臣。
  文人雅士喜好品茶鉴水,精研茶艺,这些都对茶馆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与禅门有密切联系的陆羽(约公元733-804年)是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自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收养,擅于烹茶,其《茶经》是我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言简意赅地论述了饮茶的叶、水、器、境,提高了饮茶的精神境界。
           (摘自《文史博览》2006、2作者连振娟)
从原文看,对“茶意即禅意”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茶与禅在“悟”这一点上达到了相通。
B.茶成为修行持戒、体悟佛理的媒介。
C.茶与禅日益相融,最终凝铸成了流传千古、泽被中外的“茶禅一味”的禅林法语。
D.茶在禅门中有提神醒脑的功能。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对茶馆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的一项是

A.唐代寺院专设茶堂的饮茶习俗。
B.盛唐文人间时兴的茶会、茶诗。
C.官办的大型茶宴的出现。
D.陆羽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的产生。

结合全文,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堂是最早的较大规模的集体饮茶形式。
B.开元中城市里开的煎茶卖茶的店铺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茶馆,只是尚未有茶馆之名。
C.贡茶政策是皇家搜刮民脂民膏的最重要手段。
D.只有文人雅士们的喜好品茶鉴水和精研茶艺,才对茶馆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液 晶 电 子 电 路
只需利用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运用模拟进化原理的软件,一个很棒的电子电路便诞生了。通过调整每个像素格中液晶的排列方向,无需使用任何像晶体管、电容器、电阻之类的传统电子器件,这种软件便将一台显示器转换成为一种能分辨高频和低频信号的电路。
这种电路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的电子工程师西囊•哈丁和朱利安•米勒开发的。他们的实验目的是,运用遗传运算法则——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利用某些特定材料的电特性来制造电子电路。
液晶材料看起来大有前途,因为它们不仅导电,而且在一定的排列状态下还能充当电容器。这意味着交变电流可以在两个相邻不相接的晶体间通过。
也可以对液晶显示器进行调整。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不同的影响可以制造一种电场,这种电场能改变显示器内液晶的排列方向。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将单个液晶分子的方向改变几度能改变其电特性,从而利用这种变化制造出一种有用的电路。
为了制造这一电路,哈丁和米勒利用随机的电压值对显示器的64个像素格进行了测试。在每种电压值下,他们都分别使用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对每一个像素格进行测试。他们使用了约40种电压值。那些最接近声音鉴别器的组合方式被给予较高的分值。随着对像素格施加的电压值的变化,所有的电路都出现了“变音”,那些适应性较差的电路的“变音”比适应性较强的多。在这一过程重复了100次以后,一种可靠的声音鉴别器便诞生了。不过,虽然这一装置切实可行,但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明白其中的原理。
遗传运算法则已经成为工程学上目前使用的一种标准运算工具。比如说,在制造合金的过程中,这种运算法则就被用来寻找最优的金属配方。但科研人员说,当这种法则被用于电子学时,一些像晶体管这样的电子元件限制了它施展身手,因为晶体管只能像开关一样工作,要么开,要么关,没有其他的变化。与此相反,液晶则具有丰富的物理特征,可以造成电流的改变。
哈丁和米勒说,他们的研究工作表明,通过改变单种材料的物理和电特征,而不是使用多种元件,人类有一天将能够制造出许多奇特的、可变化的电路。除了液晶以外,科研人员还在考虑使用胶水、电活化聚合分子,甚至细菌来制造类似的电路。
下面对“液晶电子电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液晶电子电路只需利用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便诞生了。
B液晶电子电路大有前途.因为它们不仅导电.而且还能充当电容器,
C液晶电子电路像晶体管电路,要么开,要么关,没有其他的变化。
D液晶电子电路能分辨高频和低频信号。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的电压值的变化,一些电路出现了“变音”。
B哈丁和米勒在制造液晶电子电路时,使用了约40种电压值对显示器的64个像素格进行了测试。
C制造合金的过程中,遗传运算法则被用来寻找最优的金属配方。
D对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格施加不同的影响能改变显示器内液晶的排列方向。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遗传运算法则虽然已成为工程学上目前使用的一种标准运算工具,但在使用时仍会受到限制。
B通过改变单种材料的物理和电特性,人类制造出了许多奇特的、可变化的电路。
C液晶电子电路开发的关键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过程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
D遗传运算法则被用于电子学时,晶体管电子元件会限制它施展身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