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采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祢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敷所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生认为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道。 |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敬翔,字予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翔同里人王发为汴州观察支使,遂往依焉。
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谓发曰:“闻君有故人,可与俱来。”翔见太祖,太祖问日:“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日:“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
太祖即位,以唐枢密院故用宦者,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日:“故时河朔半在,以先帝之武,犹不得志于晋。今晋日益强,梁日益削,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岩等以翔为怨言,遂不用。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怼①,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迫,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新五代史卷二一·梁臣传第九》有删节)
注:①怼:怨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好学,工书檄工:擅长 |
B.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微:不明显 |
C.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用事:当权 |
D.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见:看见 |
下列各组句中,分别表现敬翔“为太祖信任”和“有大略”的一组是()
A.①以谓得翔之晚![]() |
B.①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②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
C.①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②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 |
D.①卿其教我当安归?②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敬翔考进士不中后客居大梁,由于生活窘迫,就到军队里给人写文书,因所写文书采用民间通俗语言,深受太祖喜爱。 |
B.太祖在取得接连的胜利后要进攻淮南,敬翔这时却极力劝谏阻止太祖,认为刚刚取胜的军队应该慎重行动,保持军威。 |
C.朱友珪称帝后,因为敬翔是先帝的谋臣,害怕他有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没有让他担任要职。敬翔就称病退职,更加抑郁。 |
D.梁国在失去河北之后,与晋军在杨刘对峙,敬翔在末帝面前说出怨言,指责赵岩等人的胡作非为导致国力一天天削弱。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
译文:
(2)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
译文:
(3)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先自晋昌徙焉。邕少明敏,有材干。初直神武外兵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帝甚重之。文宣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事毕,仍监宴射之礼。亲执其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仍别赐钱采。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帝尝白太后云:“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与卿共弊。”后谓邕云:“高德正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杀之。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文宣或切责侍臣云:“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其爱遇如此。
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杀之。邕谏,以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杀人,恐招横议。洪因得免死。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帝从之。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寻除中书监,仍侍中,迁尚书右仆射。
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久之,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书令,封晋昌王。隋开皇初,卒。
(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部分:指挥,分派
B.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了:完结,停当
C.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田:田地,农田
D.武平初,坐断事阿曲阿:偏袒,庇护
2
3
(文宣帝)对太后说:“唐邕一人就应当赏赐千金。”
C.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
(唐邕)后来被封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达晋阳
D.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
唐邕施政颇为严酷,但敢于(压制)打击豪强,处理公事非常合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邕聪明能干,反应敏捷,记忆力强,因而颇得器重
B.太后多次赏赐唐邕,高德正诋毁唐邕,被皇帝处死
C.武成帝要处死范洪,唐邕据理力谏,范洪得以幸免
D.唐邕被几代帝王恩宠,后被封王,一直活到隋朝初年
5.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市隐斋记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娄公所舍:屋舍 |
B.非特深山之中特:特别 |
C.叠足以登垅断叠足:脚踏着脚 |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意:意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其以我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
B.无乎不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C.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下列四句话,最能代表作者对娄公评价的一句是
A.娄公是“初机之士,信道未笃”的山林小隐。 |
B.娄公是“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的假隐士。 |
C.娄公是“鬻书以为食”“以诗酒游诸公”的古之隐士。 |
D.娄公是“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的隐士。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
D.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3) 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裴炎,字子隆。宽厚,寡言笑,有奇节。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不举,服勤十年,尤通《左氏春秋》。举明经及第。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改中书令。旧,宰相议事门下省,号政事堂,长孙无忌以司空、房玄龄以仆射、魏徵以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炎,以中书令执政事笔,故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日:“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宜存至公,不容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日:“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 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餐日:“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辨之,后日:“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日:“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日:“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①之赢。初,炎见裴行俭破突厥有功,沮薄之,乃斩降虏阿史那伏念等五十余人,议者恨其娼克②,且使国家失信四夷,以为阴祸有知云。睿宗立,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儋石:一石米。②娼克:妒忌别人的才能,想在别人之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以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知:了解
B.后已持政,稍自肆肆:放纵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豫:参与
D.籍其家,无儋石之赢籍:登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裴炎“有奇节”的一组是()
①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不举
②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
③刘稀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④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
⑤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⑥炎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炎考取功名后,在高宗到东都去时,辅佐太子。在太子监国时,又在东宫参与处理政事。
B.武承嗣向太后提出给武家的祖先追封王位,裴炎的劝阻虽然阻止了这件事,但也让太后很不高兴。
C.徐敬业造反后,裴炎虽然看不起他,却也在太后面前为他辩解,最终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D.裴炎精通《左氏春秋》,敢于伏义执言,但他也曾经因为嫉妒别人的功劳而做出了不明智的事情,这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
4(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选自《孟子》)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刘神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译文:
②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①作吏部侍郎,侯②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释:《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该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4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①丞相: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
②侯: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③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始归赵氏归:女子出嫁 B 冠诸收书家冠:位居第一
C 衣去重采重采:深色的衣服 D 始负担舍舟负担:担起行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竭其俸入以事铅椠以中否角胜负
B 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
C 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 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
D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氏夫妇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一项是
①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③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④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⑤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⑥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经过。其中有苦,亦有乐。
B李清照的父亲当时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
C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D这些节衣缩食穷心尽力搜罗而得、“渐益堆积”以至于“盈箱溢箧”的金石书画,却不得不在金兵南侵时忍痛割舍,真乃人生一大痛矣! 断句和翻译。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②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