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有人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能给消费者带来物美价廉的商品。”运用生活与消费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一看法的合理性。
材料一:
材料二: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1、图2分别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2)有人认为,只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才能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请你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APEC蓝是2014年新的网络词汇,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
【APEC蓝希望—现实】“APEC蓝”连同2008年北京的“奥运蓝”,都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同一个道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的排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道理:虽然会遇到许多阻力,但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空气污染问题。
(1)根据材料,从意识的作用的角度分析“APEC蓝”能从希望到现实的原因。
【APEC蓝 特殊—常态】我国北方历来秋冬多雾霾,但雾霾不是无法克服的,通过种种努力,这种特殊蓝可以变为常态蓝。
(2)特殊蓝变为常态蓝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做?
【APEC蓝 区域—整体】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它的实施有望能实现北京乃至全中国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当然,要留住APEC蓝,更离不开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3)结合经济生活知识,以“留住APEC蓝,从我做起”为题,发出倡议。倡议中至少提出两点具体要求。
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很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关键词成为一个缩影,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
【政治▪依法治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公报中,“宪法”一词出现达十余次,“法治”一词出现达五十余次。我国在宪法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经济•新常态】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这一名词。当下,“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新常态”下,就业和收入成为新的风向标。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创新世纪以来新高,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产品、新行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带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
(2)请谈谈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传统家风】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等等。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 一些家庭进行家风教育时,有时会出现长辈不厌其烦,晚辈不胜其烦的现象。
(3)从生活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你认为采取怎样的家风教育方式更有效?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多名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将“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
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中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一: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后,“丝路”沿途欧亚国家将描绘出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新蓝图,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中国将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带状经济、走廊经济、人文资源开发、贸易便利化、经济技术援助、经济一体化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欧亚区域经贸发展。
材料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
(2)“一带一路”是经济共赢之路,政治合作之路,更是文化交融之路。请阐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