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
| A.晚清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 |
| B.立宪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 C.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强大的社会风潮 |
| D.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 |
“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的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 A.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 |
| B.为了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
| C.表明英国自由放任、自由贸易政策的失败 |
| D.客观上调解了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推动英国经济发展 |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
| 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 B.航运 | C.航空 | D.电报通讯 |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
| 时期 |
所送嫁妆 |
| 20世纪80年代 |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
| 20世纪90年代 |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人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图是发生在1958年的中国的普遍现象,对这一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
| B.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
| C.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
| D.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