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长跪而谢之 ②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③亲尝教以兵 ④许由无天下之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7---10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⑴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⑵,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⑵翳:遮盖,这里指云。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
②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惟:
③略无阙处。阙:
④久之不散,亦可异也。异:下列各句中的“绝”与“沿溯阻绝”的“绝”,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B.绝巘多生怪柏。 |
C.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隐天蔽日()⑵素湍绿潭()
⑶属引凄异()⑷沿溯阻绝()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疾也以钱覆其口 | B.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
C.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为其名 | D.春冬之时前时之闻 |
翻译句子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郦道元的《三峡》中都引用了猿猴的叫声来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请简析二者感情色彩是否相同?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太丘舍去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太丘舍去(2)去后乃至面对友人“过中不至”竟还“对子骂父”,元方以“”和“ ”来回击。(用原文中词语回答,2分)
文中的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后面的小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用“/”划出下列句子的语意停顿,只划一处。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一寺临河干()②阅十余岁()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④转转不已()翻译下列句子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解释下面加点字。
(1)马无故亡而入胡亡:(2)人皆吊之吊:
(3)居数月居:(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翻译下面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本则寓言的寓意是: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联系到我们的学习,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