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悼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B.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C.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D.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周必大等人看好他的前程;他考词赋第一名,喜爱《资治通鉴》,并改编了这部著作,且著述丰富。
B.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认为冷世光是个危险人物,最终冷世光被罢免。
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悼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白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宰相赵雄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房子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
译文:
(2)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 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 孔子家语·颜回》)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C.然而犹乃求马不已求:寻求
D.岂足多哉多:称赞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9.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
⑵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
⑶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密语高祖曰:“上①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帝感其言。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揵②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行五日,饿死十四三。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雰豆③以食。端持节卧起,叹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纵其下,令去,毋俱没。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端曰:“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见。”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帝闵之,复拜秘书监。出为梓州刺史。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贞观元年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①上:指隋炀帝。②揵:连接。③雰豆:豆名,又名野绿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顺着
B.端持节卧起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勒: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及:言及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雰豆以食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亳、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袁乔,字彦叔,辅国将军桓温请为司马,不就。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曰:“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大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居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温从之,使乔领二千人为军锋。
师次彭模,去贼已近,议者欲两道并进,以分贼势。乔曰:“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者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势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温以为然,即一时俱进。去成都十里与贼大战,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乔因麾而进,声色愈厉,遂大破之,长驱至成都,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7.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引:延请 B.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劝:劝阻
C.蜀虽险固,方胡为弱方:比较 D.师次彭模,去贼已近次:驻扎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B.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C.此又似是而非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
D.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9.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袁乔有胆识、有谋略的一组是
A.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
B.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C.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
D.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
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袁乔看出桓温是个野心家,因而起初请他做司马他不肯去,直至桓温镇守京口,再次请他出任司马,有了用武之地他才出山。
B.袁乔认为当今天下的灾难是两大敌寇,两大敌寇中又以李势为最大危险,蜀国又物产丰富,形势险要,处在上游,容易为害,所以必须先攻下来。
C.有人担心攻蜀胡人就会乘机进攻,袁乔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胡人必然会认为晋朝有所防备,捞不到好处,即使胡人进攻,留守诸军也能防备。
D.当距敌已近,有人主张两路并进时,袁乔主张集中兵力在彭模与敌展开大战。关键时刻,他麾师而进,声气愈厉,遂大破敌军。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过:探访B.一日,大雪向夜向:将近
C.太祖侧微,普从之游微:地位低D.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识:认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与普计下太原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①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②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C.①岂得以喜怒专之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D.①普坚以为请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表示赵普的正直有谋略的一项是
①因与普计下太原②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将安逃乎?③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④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⑤太祖素恶其人……普坚以为请⑥且刑赏天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在陈桥驿和太宗(晋王)及诸将一起拥戴宋太祖做了皇帝,因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等官职。
B.赵普为臣十分谨慎,退朝后在家时,也不敢穿便服,害怕皇上一旦到自己家来而失礼,而宋太祖对他们夫妇也很亲近随便。
C.在是否先攻打太原一事上,显示了赵普的思虑深远,但从多次谈论太祖做皇帝前二人交往的一些不足之事来看,又显得不够豁达。
D.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说爱嫉妒别人,但能以天下为己任。这从他关门读《论语》、临朝断案、抗颜迁官等事中就可以看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