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利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 来判断 (选填“小球”或“木块”)动能的大小;
(2)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推动木块做功.目的是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
(3)换用质量不同的小球,使它们从斜面的 (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推动木块做功,目的是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
(1)如图1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题图2中电压表的示数是 V;图3中体温计的示数是 ℃.
(2)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做了探究实验,如图4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
质量/g |
初始温度/℃ |
加热时间/min |
最后温度/℃ |
水 |
60 |
20 |
6 |
45 |
煤油 |
20 |
6 |
48 |
①在表格中填上食用油的质量 g.
②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 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③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④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用 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
(1)测平均速度时需要用 测量路程;和用 测量时间;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v= .
(2)如图所示,斜面长1.6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s.现已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请你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保留两位小数)
路程(m) |
运动时间(s) |
平均速度(m/s) |
v1=1.6 |
t1=5 |
v1=0.32 |
s2=0.8 |
t2=2.8 |
v2= |
(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表是用手表测量小宇同学在学校跑道上跑100m的记录数据.
路程 |
计时开始 |
计时结束 |
100m路程所用的时间(s) |
平均速度(m/s) |
100m |
10h10min20s |
10h10min34s |
请你将上表填写完整.
小明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 、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3)完成上述探究后,小明又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速有关,于是,他设计实验方案,控制 、 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观察液体蒸发快慢,得出结论.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或“=”)1标准大气压;
(4)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象,原因可能是 (B、C)组的水量较大.本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 .
(5)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如图丁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 ,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 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