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余部又提出了“扫清灭洋”,下列对这一口号的变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阶级开始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斗争 |
B.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C.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加深 |
D.义和团没有科学的斗争目标 |
在江苏盐城市盐都县,发现了一枚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秘密铸造的太平天国大钱。这种大钱,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属于试铸钱,并未大量铸造,存世量极少,现已见到的仅此一枚,铸造工整、精美,设计很有特色。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杨秀清已不再满足于当东王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不能长期保持团结
③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腐败
④反映了太平天国“有钱同使”的平均主义思想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三种可能影响中国走向的力量: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派;以张謇、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这三种政治力量虽然基本上没有共识,但实际上三派同源,都起源于同一个起点。这里强调的“同一个起点”是
A.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 |
D.辛亥革命后军阀社会的动荡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