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文集》指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在此,顾炎武明确提出了
A.治学的目的是要寻求治理国家拯救社会的根本方法 |
B.为学著述的重要意义在于事必躬亲之 |
C.“亡国”与“亡天下”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
D.人格不立,便讲一切学问都成废话 |
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列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防止了大臣专权 |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 D.扩大了统治基础 |
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
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