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1781年经13州批准的《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邦联制国家。它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但实践证明了它的不可行性,美国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制度挽救国家。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联邦制。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1788年,新宪法经各州批准生效。至此,联邦制在美国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
材料三:回溯中国近代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取得的最突出成就。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明清时期)“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官吏们因循苟且,阿谀逢迎,百务废弛,效率极低,钱粮亏空,讼案山积。”
——摘自教科书和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英国的行政权由内阁行使,对议会负责;司法权由议会上院行使;立法权在议会下院。”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科书和《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三美国总统可提名大法官,可否决国会的法律;美国国会可弹劾总统,总统提名大法官须经参议院批准;美国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可宣布国会通过法律违宪无效。
材料四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众议院人数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参议院由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材料五本宪法及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州政府的官员由各州自行选举产生,联邦政府无权任命州长或州级官员。
——材料三、四、五摘编自《1787年美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国君主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国分别实行的是何种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四,分析这些规定实现了哪些平衡?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五中所反映的美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4)根据材料三、四、五,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的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古希腊)伯利克里
材料二奴隶决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攫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以平等,其结果正是不平等。
——柏拉图《法律》
材料三美国:国会是立法机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拥有国家元首实权,有权组织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联邦法院拥有司法权。英国:议会是立法机构;国家元首由国王担任,并无实权;政府由议会产生,政府大臣包括首相,都必须是议会成员,政府对议会负责;法官由大法官和首相推荐,行政任命,行使司法权。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师用书
材料四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 佩弗《远东》
材料五 2009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强调,在制度建设中要把公开听取意见、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度加以规定。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比较美国和英国政治体制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什么?这个“仿制品”机构的框架所体现的思想源流是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特征?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民主政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图二:西装和中山装

图三:“文革”时期人们的穿着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中 国
美 国
英 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 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