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因 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帑廥tǎng kuài:管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
寖虚:寖,古同“浸”,浸渍。这里有府库逐渐空虚的意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 |
B.子无为嫌嫌:疑忌。 |
C.俾其守约束俾 :使 |
D.第明经第:考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所不及 | B.因 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因 为长句,歌以赠之 |
C.逸则富以康 | D.保邦于未危 |
醉则更相枕以卧 室西连于中闺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
C.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
D.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课内文言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文言文阅读(共32分)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於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进:推荐 |
B.光详为足疾详:通“佯”,假装 |
C.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客:好客公子 |
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B.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光既得专诸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
D.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与例句①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与例句②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①:善客待之例句②: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何陋之有? |
B.吾从而师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C.吾得兄事之客有吹洞箫者 |
D.晋军函陵忌不自信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光认为伍子胥所说的攻打楚国是为了报私仇,因此不采纳他的建议。 |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便建议公子光杀掉王僚夺取王位。 |
C.宴席期间,公子光借故离开,并利用这一机会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 |
D.公子光自立为国君,即吴王阖闾,专诸有功于他,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3)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①,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省功:减免劳役。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景 公 自 为 而 小 国 不 与 为 人 而 诸 侯 为 役 则 道 在 为 人 而 行
在 反 己 矣 。全都属于晏子提出的古之圣王治国之道的一组是()
①其行公正而无邪 ②不阿党,不私色
③诸侯皆欲其尊 ④慈爱利泽加于百姓
⑤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 ⑥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
A.②③④ | B.③④⑤ | C.①⑤⑥ | D.①②④ |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轻视诸侯和百姓,好勇纵嗜,导致国家内外交困。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向晏子求教。 |
B.晏子以古之圣君和今之昏君的治国之道作对比,目的在于让齐景公知道“宽厚爱人”的重要性。 |
C.齐景公依晏子的开导行事,其结果虽然违背了个人的利益,但却获得了“诸侯附”,“百姓亲”的好处。 |
D.墨子听说此事后,称赞晏子懂得治国之道,明白为人者必受人尊重、为己者将被人轻视的道理。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
⑵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
⑶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
按要求分别指出下面句子的特殊句式(填序号)
①将有事于西畴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③急于星火
④《齐谐》者,志怪者也⑤之二虫又何知? ⑥而刘夙婴疾病
⑦富贵非吾愿 ⑧彼且恶乎待哉?
(1)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2)宾语前置句:
(3)被动句:(4)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