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诱人的蓝色能源》,完成小题。
诱人的蓝色能源
①“龙宫”作为神话里海底龙王的居所,曾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想象,围绕它产生了众多故事。现实中“龙宫”自然是没有的,但迄今为止,浩瀚的海洋仍深深地吸引着人类:海洋蕴藏的财富,大海深处的奥秘……一切都那样诱人。
②当今最诱人的海洋资源之一就是“蓝色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也不同于融于水中的铀、镁、锂,而是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等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它具有清洁、可再生,能量惊人,分布广泛的优势。常见的蓝色能源是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③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一天吸收的太阳热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的热能。如果将这些热能的1%转化为电能,相当于新增140亿千瓦装机容量,也就是每小时能发140亿度电。太阳辐射热进入到海面,绝大部分被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因此人们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时,将海洋表面的温水引进真空锅炉,温水因压力突然大幅下降立即变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用过的水流入海洋,如此循环使用。一般而言,冷、热水温差在20℃以上即可发电,因此若能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都利用起来发电,前景将十分诱人。
④无边无际的大海,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时而潮高百丈,时而引退千里。海洋这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起伏现象就是潮汐。潮汐发电就利用了潮汐能,人们涨潮时将海水以势能的形式保存,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潮位之间的落差发电。据初步估算,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潮汐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成为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甚至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能源。
⑤波浪能也是不容忽视的蓝色能源。“无风三尺浪”是奔腾不息的大海的真实写照。海浪有惊人的力量,5米高的海浪,每平方米压力就有10吨。大浪能把13吨重的岩石抛至20米高处,能量惊人。据计算,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海洋波浪能有20-30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波浪能的利用将有助于缓解矿物能源逐渐枯竭导致的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
⑥古往今来,海洋一直以其阔大的胸怀哺育着人类,吸引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探索并利用蓝色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蓝色能源,大有可为!
文章开头从神话故事里的“龙宫”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
读完这篇文章,说说你对蓝色能源有了哪些了解。
答: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可以在南海开发何种蓝色能源。
【材料】
南海是中国以南的边缘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5567米。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5—28℃。5月份测得水深30米以内的水温为30℃,而1000米深处便只有5℃。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宋恩子后面住着的都是什么人?
王利发多半是大学生,还有几位熟人。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下”。我拿来。二位看看?
吴祥子我们不看簿子,看人!
王利发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宋恩子你为什么爱租给学生闷呢?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呀!
王利发这年月,作官的今天上班,明天撤职,作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缴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您看,是这么笔帐不是?(1)
宋恩子都叫你咂摸透了!你想的对!现在,连我们也欠饷啊!
吴祥子 是呀,所以非天天食人不可,好得点津贴!
宋恩子 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拿住人就有津贴!走吧,到后边看看去!(2)
吴祥子 走!
王利发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宋恩子不看拿不到人,谁给我们津贴呢!
吴祥子王掌柜不愿意给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个面子!对吧!王掌柜!
王利发我……(3)
宋恩子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4)
吴祥子那点意思!
宋恩子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那点意思是多少呢?
吴祥子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5)
简略分析对话(1)中表现了王利发什么样的性格及思想感情?
对对话(2)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巡警们的忠于职守的性格。
B.表现了巡捕的横行霸道,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C.写出了宋恩子、吴祥子二人的悲惨生活,他们这样做是迫不得已。
D.只是直观地反映现实,没有含义。

对白(3)(4)的最后都有省略号,它们表示了什么意思?
对白(5)中有两个“意思”,它们各表示了什么意义?

大师的“痴”
马军
曹雪芹在谈到他的毕生心血之作《红楼梦》时,说了这样几句感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堪称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泣血心声。没有这样的“痴”,没有这样矢志不渝生死与之的“痴”,又怎么能铸就这座世界文学史上的奇峰呢?
其实,何止是他?大凡世间一切不朽之作,无不是这样“痴痴”地完成的。
清代写意画大师朱耷,成就极高,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赫赫有名的“八大山人”就是他老先生的文号。他的画,自由、狂放、疏简、怪诞,风格独特,出神入化,对后世影响极大。为人熟知的郑板桥、吴昌硕、潘天寿、张大千、齐白石等画坛巨擘,无不受惠于他。
朱耷平时是绝对不作画的,他没有情绪,他不在状态,任凭你贵为王侯,富比邓通,也休想让他拿起画笔。可是他好酒,只要备此二升,即可让他顷刻间完全换了个人一样,进入到另一世界去。只见他神采飞扬,欣然泼墨,一边狂呼乱叫,一边笔走龙蛇。他作画怪极了,什么都可以做笔,有时拿个笤帚疙瘩猛扫,有时拿块抹布大抹,直弄得个乱七八糟惨不忍睹,就在观者的心脏将要爆裂之际,他却飞快拿起画笔,刷刷几下,一幅或奇崛,或秀美,或枯寂,或惊骇的山水、花鸟、竹石等绝妙无双的伟大杰作便诞生了。
航空动力学大师冯·卡门先生,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受到广泛的尊敬。他的《自传》中记录了一件自身的“痴故事”。
夜已经深了,可是,他和助手弗兰克仍在紧张地运算着他的数学方程式。猛然间,弗兰克想起这是他回家的最后一班电车了,便霍地跃起,急匆匆朝车站赶去,冯·卡门脑子还在运算中,糊里糊涂就跟着也一同来到车站。
车站人很多,也很乱,但冯·卡门什么也没有看见,他正在那美丽迷人的学方程中“游泳”。忽然,他的大脑中一团火花爆亮,灵感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数学公式仿佛就在他的眼前出现,真是奇迹呀!他兴奋极了,差点就喊了出来。他什么也顾不得了,趴在即将开动的电车车厢上就写起来,好像这车厢就是他的运算本一样。他写呀,写呀,飞快地写,恨不能让公式瀑布一样从他的笔端飞流而下。
时间很快就到了,售票员大声催促他离开,车马上就要开走。然而,沉醉在疾速演算快乐之中的冯·卡门无法停下来,他一面发疯似的继续推导方程,一面请求着:“请再等一会儿!”“请再等一会儿!”售票员修养还真的不错,耐着性子等他,时间飞快地流逝,而他的笔也飞快地在走。终于,一行行论证缜密的数学方程倾泻到车厢上。
冯·卡门先生写在车厢上的公式,就是著名的“紊流的力学相似原理”论文,他的这一理论,对各种飞行器的成功上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艺痴者,技必良。只有痴,才能进入物我两忘,心驰神往,神乎其技,神乎其神的境界。“痴”,是创造之态,因为神来之笔正在每个人绝妙的手中。
(选自2011年12月31日《河北日报》)
作者表达的观点是( 4分 )
第一段文字写曹雪芹的写作感言及作者对此的评价,作用是什么?
说说本文的论证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用简洁语言概括“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所指代的内容。
文中的“我”已经脱险,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啜泣”了,为什么?
找出描写“我”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将其填入下面小括号中。似乎能办得到→()→()→()
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面对一朵花
刘少鸿
在初冬的旷野里散步的时候,他发现了那朵并不显眼的小花。淡蓝色的花瓣,在暖暖的阳光下谦卑地开放于破损的篱笆墙边,无声无息,没有一点故作的姿态。但是它的温柔与含蓄,它的淳朴与恬静,它的从容与自然,却使它充满了一种神圣的荣华。他静静地望着它,从内心涌出一种真诚的赞叹。这一时刻,刚刚从充满浓厚的功利色彩的都市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他,似乎从它的每一绺叶子、每一片花瓣上都能感受到一种超乎所有贪欲等卑下的人类情感的东西,那是一种十分纯净而崇高的境界。他静静地注视着它,内心蕴含着一种异常深邃却难以名状的感动。他无法把它表达出来,也不想用任何概念化的意象来冲淡这种神秘与感动。
这时,他的朋友从后面赶上来了。顺着他的视线,朋友也看到了那朵小花。那花儿并没有多少引人注目之处,引发朋友强烈兴趣和疑问的,是他那异常专注的神情。而面对朋友的关注,他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果然,朋友一伸手,将那花连根带草拔了下来。朋友将它凑近眼前,细看了一会儿,说,我还是叫不上它的名字,不过会搞清楚的。朋友将那花草装进了小包。他有个熟人是研究生物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朋友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对他所注意到的东西,他一定得说一些什么,他一定得把他自己的具体经验抽象出来,理顺排列了,再展示于人,不然他会坐立不安的。
第二天,朋友兴冲冲地跑来找他,要告诉他关于那朵花的有关问题。一进门,朋友却呆住了。朋友发现他正在面对着一幅刚刚完成的图画沉思默想。画上画的,正是那朵恬静柔美的小花。画面非常简洁优美,淡淡的花瓣间,似正洋溢着一片幽微而神秘的光焰。他们交往几十年,但从未见他作过画,也从未听说过他会作画。
“我对它的生物属性并不了解,但它那鲜活的姿容却那么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它已在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它也会永远地留在我的心中。”他平静地面对着愕然而立的朋友说,“面对一朵花,你没有感情的深度,你全然是智力的、理性的行为。你太想了解它,掌握它,因而你用屠杀与分解的方法去研究它,你把它拔下来,弄清楚了它的名称、属性,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切知识,但是你没有顾及到它的生命,你谋杀了它,从而也失去了它!”
朋友默然了。他凝视着那画上生机勃勃的花儿,再看手中已经枯萎了的花朵,顿觉兴味索然。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
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或短语概括花的特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1)淡蓝色的花瓣,在暖暖的阳光下谦卑地开放于破损的篱笆墙边,无声无息,没有一点故作的姿态。
(2)画面非常简洁优美,淡淡的花瓣间,似正洋溢着一片幽微而神秘的光焰。
文中将画上的花和手中的花朵作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文章结尾说,“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风筝
鲁迅
但是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的完全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分)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3分)
“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一句中的“生”应如何理解?加上引号有何作用?(4分)
“我”坚决地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对“我”的这种良苦用心你是怎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