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1901),“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1903)。
“今者中国……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1905),“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6)
材料二 说什么西学都是中国所固有,诚然可笑;那沈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岂不更可笑吗?我们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材料三 民族主义、公众舆论、群众游行已崛起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兴力量,有些历史学家更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2)有学者认为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催生了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二十世纪初相比,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评价孙中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洋这个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人们的世界地理知识愈加丰富,对各个大陆和海洋增加了了解;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
——刘宗绪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材料三
“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 …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
材料四
15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清华大学侯若石《机遇还是陷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英国“市场总是在扩大”的原因。( 2分)
(3)材料三中“大工业”包括了两次工业革命,请分别列举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方面的成就。( 4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工业”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4分)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古代中国的家庭纺织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在近代逐步瓦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判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出现的大致时间?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
(3)20世纪20年代后民族资本家张謇的企业衰落下去,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商君书》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是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矣。
——贾谊《论积贮书》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政策是什么?你认为当时实施这一政策是否合理?为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商业与农业关系的?汉初在对待商业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持此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4)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有以下几种观点:有利或者有弊;利弊参半;不同时期各有利弊。上述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19世纪中期,中、俄、日三国都在当时形势下进行了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原因有哪些?(3分)
(2)上述两个事件有何内在联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2分)
(3)指出俄、日两国改革的内容有何不同。说明改革对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2分)
(4)中日两国改革面临相似的背景,其结果却一成一败,从中我们可得到什么启示 (2分)

阅读下列材料:





座号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莫
材料三: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 21倍。
材料四:在德意志皇帝召开的对马丁路德的听审会上,马丁路德最后总结说:“皇帝陛下和诸位王公阁下……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我不平安,也不会接受。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助我,
阿门。”随后德意志皇帝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马丁路德传》
材料五: 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袋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摘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六: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
材料七:下图:烧死“异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四,马丁路德称“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指的是什么?指出“不能收回”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与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有哪些?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
(4)材料六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
(5)你如何看材料七的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