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材料二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三: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历史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悲 剧”的起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历次斗争”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革命必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这一道路的依据 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国际大都市上海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移民城市。
材料一青浦崧泽村考古发现的彩陶猪、玉器和陶壶
材料二
材料三上海公共租界筑路情况:(沪西)1864年筑Jessfield Road(万航渡路);1901年筑Brenan Road(长宁路).Hungjao Road(虹桥路)、Rubicon Road(哈密路).Robinson Road(长寿路);1903年筑Kiaochow Road(胶州路)……
问题:
1)考古发现说明上海在____石器时代已经有了文明的雏形。材料一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要考证崧泽文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史料进行印证?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机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冉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地贷,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权利。……臣拟遵振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62年)
材料三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注意:回答本题时,不得照抄原文)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1)儒家学说的产生、发展、演变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简析儒家学说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
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材料三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宋)朱熹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2分)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造成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