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国防的发展深刻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材料三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3)材料三中辽宁号人列中国海军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在1920—1921年的转折关头,列宁及时指示“要立刻把列车引到另一条轨道上去。”
材料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
主要内容 |
1978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1979 |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
1980 |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
1982 |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
1983 |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
1984 |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1985 |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
1987 |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
1992 |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2001 |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另一条轨道”的主要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一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图二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革命(抗日)根据地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何谓自由?曰:粗言之则不受压制,即谓之自由焉耳。压制之道不外二端:一曰君权之压制,一曰外权之压制。脱君权之压制而一旦自由者,法国是也;脱外权之压制而一旦自由者,美国是也。故凡受君权之压制而不能为法国人之所为者,非国民也;凡受外国之压制而不能为美国人之所为者,非国民也。……非播国民之种子不可。播之奈何?曰法兰西革命以前,其民之憔悴于虐政者,非犹我今日乎?其全国无一国民,非犹我今日乎?其所以有今日者,何也?盖以法国为国民之田,以十八世纪诸学士为国民之农夫,以自由平等之说为国民之种子。孟德斯鸠苦心焦虑,审慎周详,其播之也出以和平……故今日法国之民,得以食国民之果者,皆数人之功也。且也当时美国之学士,皆自称为法国理学士之弟子,而卒以脱英国之压制,则法国之种子且波及于美洲。
——《国民报》第二期
材料二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越来越表现出其自发性。也就是说,民族主义在中国已经变成一种客观的存在。政府的确可以利用民族主义来论证政策的合理合法性,但这方面,中国政府非常节制。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位政治人物可以大肆动员民族主义,诉诸于民族主义……因此,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多,使得民族主义变得更为理性,增进国家利益。
和中国不同,日本政府在民族主义方面越来越表现为动员型。和其它很多发达国家一样,日本的大众民主越来越难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政府。为了政治的需要,日本的政治人物往往以民主为借口,用民粹主义政治方式动员着民间存在着的民族主义资源。结果,牺牲的往往是日本和其它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和其邻国中国、韩国的关系……较之中国,日本民族主义具有更大的动力。而日本民族主义的勃兴,又必然刺激中国和韩国民族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往往把另一个大国即美国也牵涉在内,而美国出于其对地缘政治的需要,往往对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推波助澜。这更增加了这些国家民族主义的国际复杂性。
——郑永年《亚洲民族主义与区域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之间认识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作者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今世界“民族主义”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概括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历史背景。
书籍史是研究、揭示书籍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专门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
种数 |
印数 |
印张数 |
|
合计 |
其中:新出 |
|||
1950 |
12153 |
7049 |
27463 |
590988 |
1951 |
18300 |
13725 |
70330 |
1262586 |
1952 |
13692 |
7940 |
78566 |
1698351 |
1953 |
17819 |
9925 |
75421 |
2134347 |
1954 |
17760 |
10685 |
93913 |
2509035 |
1955 |
21071 |
13187 |
107914 |
2798277 |
1956 |
28773 |
18804 |
178437 |
4316681 |
——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
(1)宋代是我国书籍印刷史上的极盛时期,为后世书籍印刷树立了楷模风范。简要说明宋代书籍印刷发展的原因。
(2)晚清时期是中国书籍印刷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时期。简述这一时期中国书籍印刷走向近代化的条件。说明这一时期书籍印刷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4)当前书籍印刷面临怎样的挑战?简要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