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路德说出了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这句话以后,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H·海涅《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材料二 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路德关于个人信仰的基本主张。分析“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
史料可以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史料称为“有意史料”;人们在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称为“无意史料”。研究历史时应注意加以鉴别。
材料一 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材料二 (农民抵制集体农庄)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起,散发传单事件2009起。
——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据苏联档案)
材料三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日军占领南京后,分发饼干、糖果救济难民,受到了南京人民的欢迎的照片(下图)。
材料四有些(日本)报界人士来到一个难民营入口处,(向中国难民)分发饼干、苹果,并且拿出少许铜板给难民,还为这种“善行”拍了电影。就在同一时间,一伙日本兵爬越大院后墙,强奸了约12个妇女。这却没有拍电影带回去。
——正在南京的麦卡伦牧师(美籍)在日记中写道(1938年1月9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二都反映了苏联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态度,请从史料鉴别的角度,指出哪条材料更符合事实?并说明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对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七八十年代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3)材料三能否客观反映日军占领南京后的行为?请结合材料三、四说明理由(可从材料来源及内容方面说明)。
(4)请把以上四则材料按“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分类。指出哪类史料更具有证据力,并说明理由。
对同样的历史活动,不同地域的人或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於此处(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宽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至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宝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
——明·马欢著《瀛涯胜览》(马欢曾随郑和三下西洋。本书成书于1451年)
材料二 弗朗西斯·德雷克于1577年一1580年期间作环球航行,不断地作战与抢劫。他带回大量的战利品,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1585年,与西班牙的战争再起,德雷克在加的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1588年与“无敌舰队”作战。
——德尼兹·加亚尔(法国)著《欧洲史》
材料三 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番舶长张琏。广东潮州饶平县人。张本大盗,明嘉靖末作乱,扰广东、江西、福建三省。西籍言嘉靖间有海寇张士流夺据葡人之澳门。殆即琏也。中国人之胜西人,自是始。琏后为官军剿平。已报克获,万历五年,商人诣旧港者,见琏列肆为番舶长。漳、泉人多附之。犹中国市舶官。盖琏虽不称王,实握王权矣。
——梁启超著《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陈祖义和德雷克都曾海外劫掠,两者的结局有何不同?请结合史实,说明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
(2)历史记述能反映记录者的观点和立场。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关于民间海外活动的记述,指出陈祖义张琏的共性,分析马欢和梁启超观点的差异。
(3)有学者指出,历史研究的本质是选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5分)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三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明清王朝对教育的控制权体现在什么制度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
——据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记载一人事迹的中国旧文体有哪些?分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李鸿章主持的何事?梁启超说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世界年代史》
材料二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1)据材料一,指出何为“新秩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维钧据理力争而最终未能挽救山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