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思想变化。
材料一 乾嘉盛时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到乾嘉时代(清代中期)江、浙学者出现的两种背离的学术文化思想,并分析各自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2)概述“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 并从政治与学术文化角度评价其意义。
材料三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出现作为新的社会粘合剂,极大地改变了既有的社会结构,文化、政治、经济已然呈现出一种与过去大不一样的面貌。

(3)互联网的出现是时代潮流,还是洪水猛兽,众说纷纭。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择一论证。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汉朝,把一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王国,欲以同姓诸王镇抚天下,拱卫中央。汉初诸侯王掌握着王国的统治权,大的王国可以领有几个郡,景帝武帝以后,才规制一国只管一郡,并且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王国的官吏也由朝廷直接派遣。从此,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的实质上已无区别,不同的除了名称外,只是王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西汉后期,全国有103个郡、国。再说后期。郡县之上又出现了一级行政区叫州。汉武帝时,把全国百多个郡国分为13个刺史部以为监察区域。东汉后期,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在州部改置州牧,赋于该州军、政大权,位居郡太守之上,州才由监察区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
鉴于汉末以来州刺史(州牧)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事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防止外重内轻,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中央政权不断分州析郡,至南北朝末,州增加到300多个,郡增加到600多个。一州平均只管二郡,一郡平均只管二三个县,一个州总共才五六个县,这样,三级制已无实际意义,徒增冗官冗费,于是隋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撤销了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孙衍铎《略谈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材料二 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隋书》杨尚希传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到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在中国和美国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力争成为一个富裕强大文明的国家,造福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美国的目标则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美国,实现美国梦,包括国民幸福,国家安全,以及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包括传播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因此,中国大陆和美国的矛盾在两个方面,意识形态上相互争论,国家利益上不少冲突。因此不少人戏称为“美中不足”。中美关系事关中国发展大局,对美国也十分重要;从中国的战略利益出发,我们双方要加强沟通,建立互信。被公认为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的大卫·蓝普顿认为:中美关系像一种婚姻关系,互相需要,因此不会离婚,但会不停地争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为例,评述蓝普顿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代秦,为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实行“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政策,受到打击的私营工商业迅速恢复发展,其势力大大超过战国时期。所谓“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由此,商人成为与封建政权争夺经济控制权的主要威胁。此时的汉武帝在实力增加的前提下想有所作为,但单凭农业经济的收入难以支撑,如果过度征敛,必然导致秦王朝速亡之覆辙;而富商大贾对政府财政危机视而不见,“不佐国家之急”,更加激怒了汉武帝,于是,在借鉴秦朝等经验的前提下,实行了打击富商大贾、国家直接控制工商业的大规模行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官府涉足商品经济领域的理论——轻重之学,并从此被历代封建国家奉为至宝。
隋至唐前期,封建国家对盐铁等大部分实行官营,但在官采之外,还少量允许私人自采经营,所谓“官不采者”,“听人私采,官收其税”。此时,赋税以均田制为主要内容,矿税、盐税等间接税的比重甚少。到唐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瓦解,户口大量流失,以丁口为税基的租庸调日益减少,而官僚集团的膨胀和军费巨增又使开支大量增加,从而造成唐王朝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此,唐廷开始扩大对工商业控制的范围,增加间接税的征收。刘晏主持理财的各项措施,集中反映了这种政策的变化。他将封建国家控制工商业的理论基础——轻重论进一步完善,即由官府独占变为官商分利,在封建国家掌握轻重之威势的同时,利用商人的独立经营来部分代替官府的经济活动。如食盐业实行官府总批发、商人零售的就场专卖,既避免了官收、官销的各种弊端,又将商人由打击的主要对象变为政府推行禁榷专卖的帮手,从而提高了商人经营的积极性,增加了政府榷盐收入。因此,盐税就成为唐政府田赋之外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其数量由60万缗增加到600万缗,占当时财政收入的一半。另外,刘晏还把轻重论仅强调控制、榨取,发展为扶助生产和流通的手段,其设立的盐政机构在征收盐税之外,还对生产进行检查指导,由此起到了既增加财政收入,又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作用。唐后期,随着饮茶的日益流行,茶叶的生产和销售逐渐在社会生产中占有一定地位,茶税收入也日益增加,贞元九年(793年)唐德宗正式将茶税作为国家税收,每岁得钱40万贯,从此,榷茶成为专卖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刘晏将轻重论有所发展和改善,但在宋朝时期,违反商品自由流通规律的禁榷专卖制和缺乏人身自由的官府工业仍然是弊端丛生,难以为继。像食盐专卖虽然实行钞引截角等方式以完善之,却还是权贵相托,奸商谋利,造成私贩严重,官盐雍滞。北宋初实行严厉的征榷法,官府控制了全部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茶利甚高,但与茶商和园户的矛盾严重激化,形成官茶积压、本金难收的局面。官府工业如矿冶业等则效率低下,无法维持。为此,宋政府只好改变政策,逐渐放松对工商业的控制,活跃商品经济以扩大税收,解决庞大军队和官僚机构的开支难题。如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实行允许商人与园户自由贸易的通商法,此后通商法与征榷法交替使用,宋徽宗政和年间终于结合两者,实行了既加强对园户的控制管理,又不干涉茶叶的生产和交换,从而成为南宋和元代的基本茶法。矿业中冶铁和金银开采在官营之外允许民间鼓铸,冶户以二分交税,八分自由贩卖。有的冶铁因效益差而改为民营,按比例征税。同时也放宽了铜禁,允许民间免税自造一些铜器。酒类采取私商包销的制度。在商品流通领域宋政府也放松了控制,实行公布商税、保护商旅等“恤商政策”,并鼓励海外贸易,因而国内商品交易和对外贸易有较大发展,市场更加繁荣,商税成为宋政府的重要收入之一,每年达1000万贯,连同盐、铁、酒、市舶、矿冶等共占北宋总收入的70%。宋政府“官商分利”的政策在促进工商业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摘编自李绍强《论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政策的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轻重之学”在汉代诞生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轻重之学”在唐、宋时期变化的相似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君主专制制度对科学发展的压制。(2)固守农耕经济。(3)地域的封闭性不利于文化的交流。(4)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5)科举制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再补充一条,并说明补充的理由。(所补充的原因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奉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制造品生产中心,大量廉价的工业品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然而,大约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开始反省实行了100多年的自由贸易政策,并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放弃自由贸易原则,开始转向贸易保护。
材料二《航海条例》和《谷物法》的先后实行,造成欧洲各国频繁的关税战,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1846年《谷物法》的最后废除,使英国彻底实现了自由贸易。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参与政权。至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资产阶级成了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从20世纪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之间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中,总结些应对当代国际社会各国间贸易冲突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可以为将来如何应对提供启示。(比如:政府应具备驾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整体协调能力,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协作中求保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雍婷婷《浅论英国历史上两次重大贸易政策变革》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历史上贸易政策的两次重大调整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英国贸易政策调整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