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情景,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情景一:
| |
案例 |
| A |
在网上购买了一些东北干蘑菇,当她询问卖家是何时生产的、保质期多久、应如何存放、怎样泡发等问题是,对方一直含含糊糊,不予正面回答。 |
| B |
在超市购买了两袋牛奶,喝完后,上吐下泻恶心头晕,医院诊治为过期牛奶导致的食物中毒。 |
| C |
在书店买书时,被保安怀疑偷书而被强行搜身,并挂着“从此不偷书”的纸牌。 |
情景二:生活中各种高仿、A货、水货层出不穷。从劣质山寨品,到更加讲究质量的仿冒品,再到很多真假难辨的高仿品,小雯也感受到身边的同学对于仿冒名牌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复杂。据调查,66.8%的受访者购买过仿冒名牌。
(1)情景一图表中的三个案例各破坏和侵犯了小雯作为消费者的什么权利?
(2)小雯可以采取哪些正确途径维权?
(3)如果你是小雯,对身边有热衷购买仿冒名牌的同学,你会建议他们怎么做?为什么?
2013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表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高度的政治清醒,更是坚决的责任担当。
(1)问题探究——有同学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之所以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行为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认为只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你、我、他的积极参与。你认为自己应该参与做些什么?
片段一、一次放学路上,小明将八旬老人扶起后反遭诬陷,被索赔,不少目击者纷纷为他作证,此事才得以平息;一天数学自习课上,小明一边跟同桌谈论乌克兰危机、中国反腐等热点话题,一边做作业,被数学老师点名批评;从此以后小明闷闷不乐,一蹶不振。
(1)针对小明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4)
片段二:一次轮到小明所在的小组打扫卫生,因为想着父母不在家,自己赶回去照顾年迈的爷爷,他草草地扫了地,把垃圾堆在一边就走了。回去的公共车上,一小偷行窃时被发现,失主要求司机把公交车直接开到派出所,小明因急着赶回去,不同意失主的要求。
(2)你认为小明的那些行为需要改正?并说明理由(4)
片段三:学校里将组织汉字听写大会比赛,把比赛规程和报名表发给各班级,小明对此很感兴趣,想报名参加。但母亲说参加这次活动占用很多时间,会影响学习,本来就不拔尖,干嘛要凑这个热闹?
(3)你认为参加这项活动会有哪些收获?(4)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文化等角度思考)
材料一:2014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走过65年的历程,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伟大祖国的发展进步感到无比自豪,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欢欣鼓舞,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深信“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材料二:2014年3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兰考调研听取兰考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焦裕禄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是中国梦之魂。
(1)习近平为什么强调弘扬“心中装着人民”的公仆情怀?
(2)焦裕禄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作用是什么?
(3)运用第一单元知识,说说你打算怎样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某校法律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希望小学,进行普法宣传活动。假如你是小组的成员,请回答同学的提问:
(1)同学的东西丢了,班上老师让同学们投票选小偷。老师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2)“朋友”经常拿我的生理缺陷取笑我,给我取绰号,我该怎么办?
(3)同桌上学迟到,作为班长的我批评了他,他心怀不满,故意在同学中捏造说我曾在新华书店盗窃书籍,我该怎么办?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在学习了第二课《天生我才必有用》后,七(1)班的班主任打算搞一项活动,以加深同学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请你参与。
(1)你认为本次活动可以采取哪些形式?
(2)“抬起头来”意味着什么?它对人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抬起头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