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学校打造“书香校园”,九年级某班开展了“阅读名著,品味经典” 的读书活动,请结合情境回答问题:
情境一:同学们纷纷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有人推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鲁滨孙漂流记》等,其中不乏有许多外国文学名著。
(1)对此,有同学提出,初中生在阅读上不应选择外国文学名著,说说你的看法并给出理由。
情境二:老师建议同学们多读些中国古典名著,小杰悄悄和同学说,中国古典名著已过时,有啥好看的。
(2)请你评析小杰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种种负面新闻,让“扶不扶”这个原本不需讨论的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2014年的央视春晚的小品《扶不扶》结尾那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引人深思。
“扶不扶”是一个风向标,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对此,同学甲说:“扶不扶”本就不是选择题,人倒了,必须得扶!同学乙说:不扶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深层原因。
请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注:若两个观点都回答的,按第一个答案给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有了汉字,中华民族才有了辉煌璀璨的唐诗宋词元曲汉章,才有了汪洋恣肆、或奔放或内敛的书法艺术,才有了记载正朔交替、王朝变迁的百家史册;有了汉字,中华民族的文化魂魄才有所寄托与依归,数千年的文明才得以薪火相传。然而,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汉字书写的水平却越来越退化,提笔忘字甚至错别字频现已是寻常事。2013年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飙超《中国好声音》,荣登微博话题榜榜首。很多似乎惯常的汉字让观众连连出错,那些佶屈聱牙的字词让人们骇然发现,自己似乎早已远离了传统。
(1)汉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简述中华文化的影响,结合材料阐明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十八大之后,“中国梦”已成为我们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然而,要把梦想变为现实,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1)概述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2)从国内形势分析“中国梦”的实现为什么任重而道远?写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的方向和道路。
材料一: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中,“公平”一词共出现了20次,引人瞩目。“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频繁出现的“公平”,清晰勾画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走向,让人们期待。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据报道,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顺民心的要紧事。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中,为什么反复强调“公平”?请举例说明。
(2)你认为应怎样进行收入分配,才能更公平?
4月5日15时吉林吉图珲铁路隧道发生塌方事故被困的12人成功获救,被困者张德付告诉记者,在被困的87小时里他们的求生历程:4月2日0时40分许,张德付等人正在干活,隧道突然塌方。每天在这里干活,他知道断面内侧到掌子面还有约30米×10米的空间,足够他们12人活动,而且隧道里有水,足够支持一段时间,他们还可以用头盔接渗入隧道的水喝。为了应对饥饿感,张德付曾吃过皮腰带。每次咬一点,慢慢嚼碎下咽。大约是“第二天晚上”开始,大家开始相互打气:“不要着急,肯定能出去”、“一定能出去的”……大家聚在一起,距离不太远,互相鼓舞着,彼此给对方希望。他们虽然自己并不确定,却尽量给别人信心。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了。他们不时用力按留在隧道的汽车喇叭,希望有人能听到,有人大声喊叫,张德付没有用力呼救,因为他知道,喊叫肯定是没有效果的,要保存体力。
(1)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人生道理?
(2)结合材料谈谈遭遇险情我们应该怎样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