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擦不掉的鼓励》回答问题。
18年前,他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天生的顽皮及对画画独具的天赋,让他意识深处有一种当画家的梦。曾经有人问他:“你长大了想做什么?”他回答:“当画家。”迎接他的是一阵嘲笑声,于是,他退缩了,在别人的嘲笑声中,重重地低下了头。
那时候,他家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但上学的时候,内心迸发出的画画冲动让他偷偷拾起老师扔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
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他画的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一多半的老人。
大家笑过之后,他开始害怕了,正想要跑上去擦掉那画,班主任老师已大步迈进门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是谁?请站出来!”
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谁都有那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同学们紧绷心弦,始终没人应声。他当然吓得不行,正准备迎接老师一顿更为严厉的责骂时,老师却微笑起来,慢慢地拿起了黑板擦。随着黑板擦在黑板上慢慢地移动,他看见细细的粉笔灰落在老师花白的头发上,同学们的视线也随那黑板擦牵引着,上下左右移动。渐渐地,一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不见了,顶边的淡淡的细线也擦去了,留下来的,是黑板中心的那个人头像。
“好,现在我再问一遍,这是谁画的?”班主任老师再次将目光转向同学们。
同学们将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向了他。半晌,他才站了起来,嗫嚅着说:“是我。”然后重重地低下头。
然而老师没有批评他。他来到他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他沾满粉笔灰的脸,然后走向讲台,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头像谁呀?”
同学们全都屏气息声,谁也不敢说它就像老师。
于是,老师把目光转向了他:“你画的是我吗?”
“是的。”他的声音细若蚊蝇。
“那你说说,你画的是我什么时候的神态?”老师笑了,“不要怕,尽管说。”
这时,他抬起了头,他看见了老师一张和颜悦色的脸。一时间,他忘了在黑板上画老师的过错,大声说道:“我画的是老师高兴时的神态!”
这时候,他看见老师笑了,还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他也笑了,他看了看老师,再扫了一眼画像,发现鼻子上有一些偏差。他正羞愧地红了脸时,老师已手抚下巴,慢条斯理地说:“鼻子是大了点儿,不过,这是漫画,漫画是允许夸张的。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说明他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同样的道理,我们写作文,也要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去写,才能又简约,又鲜明。”说着,他拿起粉笔,在人头漫画的嘴角处加了一道笑纹,立即,一个笑容可掬形态更加生动的人头像出现了。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时,老师向同学们打了一个手势,又说:“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一些漫画家的著作上。画在黑板上,往往容易产生不礼貌之嫌,而且也影响环境美。所以,我得擦掉它!”
然后,他看见老师拿起黑板擦,往那个人头擦去。随着那人头一点一点地消失,他的眼中,也一点一点地湿润起来。老师不但没有责骂他,反而将那擦不去的鼓励的声音,深深地留在他的心底。
18年后,他终于成了一名全国有名的青年画家,从的画作出现在画本上,然后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他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他实现了他今生的梦。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 的故事,提醒所有的教师,要 。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①他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 )
②一个笑容可掬形态更加生动的人头像出现了。( )
他两次“重重地低下了头”的原因是什么?
请品味下列语句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随着黑板擦在黑板上慢慢地移动,他看见细细的粉笔灰落在老师花白的头发上,同学们的视线也随那黑板擦牵引着,上下左右移动。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老师急风骤雨来一顿疾言厉色的训斥,会出现怎样的一种结局呢?
选自电影《昆虫总动员》片段请回答问题。
只要是种子,它就能发芽,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你也是一样。你现在还只是一粒种子,只要给你足够的时间,你就能飞得比谁都高。
这一段运用了()修辞方法。
含义是:
认真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5+10+5分)
草 地 夜 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的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完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的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 !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肩膀上吗?”
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和我并肩朝前走。我就问他:“同志,你在哪一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啊 ?”
“我吗 ?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
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拉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得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过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走头,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宾方向走去。
(1)“小鬼”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老同志的?
(2)老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陷进泥潭的?“小鬼”怀着怎样的心情向前赶路?
(3)“他仿佛看到了一条光明大路”,“光明大路”是什么?
选自美国作家艾尔玛·帮贝克的作品《父亲的爱》中的片段。通过读短文你觉得父亲独特的表达爱的方式是什么?请来写一写。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母亲却说我只是个孩子。
在我的生日晚会上,父亲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而把蛋糕推过来让我吹蜡烛的,是母亲。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母亲和我笑容可掬地在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有一次叫父亲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母亲跑过来扶我,父亲却挥手让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儿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父亲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未能察觉呢?
父亲独特的表达爱的方式是:
选自革命家朱德的散文《母亲的回忆》,你从文中体会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母亲是个好劳力,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体会到母亲是:
我们书中第一板块选自摄影家焦波镜头里的爹娘,请试着填空。
在山东淄博市东南山区一个叫天津湾的小村里,住着俺的爹娘。他俩(),共同生活了近()。俺把镜头对准了俺爹俺娘,记录了他俩二十年间的( )真实、()地影印出一个个真情瞬间,编织出两位()老人一段平平常常的故事。
每次我离家时,都不让娘送,娘也()不送。但到了村头,一回头,娘往往就( )身后。“娘,还下地吗?”“去,人活着,( )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