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林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林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学》)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E.“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本文标题为“隐瞒”,有人认为也能以“真相大白”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
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戏剧星辰不陨
所有的星辰都有熄灭的时刻,就连恒星在能量耗尽时也会悄然陨落。我们不必太计较这些发光天体,一朝黯然离去的事实,只应记住他们曾是这个宇宙中令人感动、并使人仰慕的瑰丽与辉煌。
中国艺坛名宿——黄宗江就是曾点亮我们头萌夜空的生命。当我们低下头来怅然著失地沉思时,更加感到这一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叉、荧感与庄严。一个曾壮美地燃烧过、释放过强大能量的生命会留下什么缺欠和遗憾吗?
上了年纪的影迷记得他编剧的电影《海魂》、《柳堡的故事》和《农奴》。年轻一些的观众看过他创作的电影《秋瑾》和《柯棣华》。戏迷们熟知他酌戏剧作品《大团圆》、《风雨千秋》、《人间天上梅兰芳》等。他是中国首位国际电影节评委,而作为民间文化使者在美国讲学并用英语演出昆曲《十五贯》的风采,也将常存人们记忆。
然而,黄宗江生命之辉光并非只折射予事业与成就,更在英至纯至厚的人道之心肠与名士之风度中显现。
有人说他是一册善本书,有人赞他是一帧风景画。书:画之光,莫过黄老。他神年生命时光构成的长卷画幅,可由一句唐诗来概括:日出江花红胜火。熟识黄宗江的人都知道,他常随口说幽独创的譬句。谈读箍,饱自有高见:“都说人生有三情;亲情、友情、爱情。还应有一情,日书情。有此情(书情),三情方充实。”“书情一一词,是黄宗江的专利。他从小读过的、铭记的书有《安徒生童话》、《汤姆叔叔的小屋趴《爱的教育》、《寄小读者》、《呐喊》、《彷徨》、《雷雨》、《日出》、《莎士比亚戏剧》、《水浒》、《红按梦》、《约翰·克刺斯朵夹》、《晚年厨恩来》、《胡耀邦传》”。
“这一世在三情中尚称无悔实亦太愧,尤憾于书情”多少书该读采读。他传奇的一生以各种方式缔结书情、了却书情。10岁便以“春秋童子”的笔名在青岛的《青岛日报》副刊发表独幕剧。虽在天津南开中学、燕京大学西语系皆为高才生,却皆未毕业,或因战事辍学,或因剧人理想、情感波折而远足。但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远赴山城重庆演话剧,还是漂洋过海到美国当水兵,他都在自己的方式读书,并与读人、读社会、读世界联系在一起。
说起黄宗江一生的浪漫无人不晓,最让人叫绝的,是他那封写给阮若珊的洋洋洒洒的万言情书。写情书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军队中,一个男性中尉连长敢向一位女性少将师长求婚,恐怕只有在一味追求刺激的影视剧中才能见到。
情书为物,奉是私产,而爽朗、豁达的黄京江却毫不避讳,愿意将其公开,让读者分享他的邵镑生命激情。澄江如练,缠缠绵绵,尽是令人心动的、开不政的雪浪花,采又一朵;“我说你一定是一个很‘温柔’的女人,现在很多女性不愿意接受这种软弱的赞辞,她们甚至以为这是一种贬辞,但这是马克思说的——温柔是女人最崇高的品”女儿丹青说:“我最佩服爸爸敢于高攀,而妈妈勇于下嫁。金无半功利、世俗之想,他们两人只是相互喜欢,两心爱慕。我妈妈被我爸爸迷了一辈子,一直被迷到死。”
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艺术的人,但他最先拥抱的是人。不管什么题材他最关注的是生命本身,是对人物的准确认识。而在艺术上,他最看重真实和美。他主张严格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描绘有个性的人物,那种莎士比亚式的作家人物。他创作的电影《农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了写作,几次深入西藏高原,和藏民一起吃住,听他们讲述痛苦经历时,一起流泪。他-生爱过很多人,他的爱非常磊落、非常真挚,也是非常透明的。他常常大声讲:“某某太可爱了,我真是喜欢她。”
晚年的黄宗江,每每为失去文化界的同时代好友而惋惜,但说起自己的后事,年迈的黄宗江如顽童一般.爽快得曾使三个女儿啼笑皆非:“我死了,骨灰用马桶一冲就行了。”二女儿阮丹娣有些无奈地对老爸说:“我们总不能抱着马桶去祭奠您啊!”——拿自己的后事这样和家人打趣,古往今来恐怕难得一见。
遥望九天,星空若水。
是的,所有的星辰都有熄灭的时刻,我们真的不.必太计较这些发光天体,一朝黯然离去的事实,只应记住他们曾是这个宇宙中令人感动、并使人仰慕的瑰丽与辉煌。
(原载2010年10月22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顼是

A.黄亲江敢于高攀,阮若珊勇于下嫁,二人一生浪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选择超脱了世俗,抛却了功利。
B.对于朋友的去世,黄宗江感到惋惜,对于自己的死却是“我死了,骨灰用马桶一冲就行了一,让我们感佩其对生命的真正含义的领悟。
C.黄宗江一生的辉煌灿烂,不仅体现在他的事业与成就上,在他至纯至摩的人道之心肠与名士之风度中也得以凸现。
D.黄宗江编剧的电影,如《海魂》、《秋瑾》,《大团圆》,等是依然为人们所熟知的艺术糟品,他用英语演如昆曲《十五贯》的风采,也将常存A们记忆t

E.黄宗江在亲情、友情、爱情方面无悔无愧,却单单对书情遗撼良多,遗憾自己很多书该读却泰读。
(2)作者以日出江花红胜火一来评述黄宗江89年的生命时光。这样评述的理由是什么?
(3)作者两次提到星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子日:“君子不器。”“不器”指生命不应像器具一样只有某种特定的功用,应该鲜活丰富。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场叫纪念的雪
海飞
程音觉得颠簸的公共汽车像一条扭动的大蛇,程音就在大蛇的肚子里,她的手抓着车顶的吊环,身子在车子前行的过程中一倾一倾。
程音是团市委刚刚录用的公务员,她的前程铺满了阳光。
她突然觉得有人在背后玩着她的大辫子,程音转过头去,看到一个小兵正捧着她的大辫子。
小兵像是发觉了什么,脸突然红了,像丢掉一块火红的碳一样丢掉大辫子。
程音的手轻盈地扬起来。清脆的声音里,小兵捂住了自己的脸。许多人都在看着这一幕,小兵把头低下去,他的脸涨得通红,青春痘也闪闪发光起来。有很多乘客在私语,他们觉得一个小兵骚扰女孩,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到站了,绿色的军服就在这些议论声中惊慌如小兔般一闪而过,汽车继续前行,程音看到下了车的小兵正在往车窗里张望着,一只手仍然捂着脸,像是牙疼的样子。
程音是去试镜的,一家洗发水公司看上了程音的长发,想请她拍广告,且报酬不菲。在进入广告公司前,程音捧着自己的大辫子轻声说,大变子,谢谢你为我挣钱,
不久以后,程音代表团市委去看望一位见义勇为的救火英雄。
程音拎着花篮,来到了英雄的病床前。
英雄是从重症监护中心撒出来的,他的病房堆满了鲜花,挤满了前来看望的人。医生告诉程音,英雄已是弥留之际,家人因为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看来是来不及赶到了。
程音的心就像被麦芒扎了一下,她把鲜花放到英雄的床头柜上时,突然愣住了,她看到英雄的眼睛和绷带外的半张没被烧坏的脸,分明就是那个在车上摸她大辫子的小兵。
程音愣了半晌。她忽然听到英雄的喉咙在翻滚着。
英雄的嗓子被烟熏坏了,但是程音还是能听清英雄说了什么。
英雄说,对不起。
程音的脸一下红了,她看到一屋子的人都在注视着她,还有一些英雄的战友们。
一位少校上前敬礼。
少尉说,同志,小郭没有说过话,看到你后,他说话了,他可能有话要对你说,你能了了他这份心愿吗?
程音点点头,她伏下身来,把耳朵贴在英雄的嘴边。
英雄断断续续地说:我姐把我和兄弟姐妹八个拉扯大,自己积劳成疾去了,姐姐有一对大辫子。我看到了你,就想起了姐姐,对不起,希望你能原谅我……
英雄的声音渐渐弱下去了。
大家看到,程音慢慢直起身子。
医生上前对程音说:对不起,英雄恐怕不行了。
程音拿过旁边的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剪下大辫子。她把辫子放在了英雄缠着绷带的手中。英雄笑了一下,慢慢合上来眼睛,他的眼角,流出了一滴泪来。
程音伏下身去,轻轻地用唇触了英雄的唇。然后,程音听到病房里响起了哭声。
她突然觉得,这世界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她的眼泪哗哗地流着,程音慢慢走出病房,她的眼泪依然停不下来。
走廊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少尉带几个兵跑到了程音的前头,他们挡住了程音的去路。少尉把手举到帽檐,向程音敬了一个军礼。几个士兵也齐唰唰地把手举起来。大家都惊讶地看着这一幕。程音抹了一把泪,悄悄地走开了,走进医院外的一片阳光里。
程音从包里掏出了合同,那是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报酬有五位数之多。
程音轻轻地把它撕成了碎片,有一些碎片从她手上滑落,纷纷扬扬的,像一场雪。
程音知道,这场雪的名字叫做纪念。
风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程音也知道,她的青春,从短发飞扬的那一刻起,将再次开始。
(l)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叙述方式多元,有直接叙述,也有间接叙述,小兵见义勇为的英雄身世的叙述是通过间接叙述完成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社会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文章主题的表达等都会构成影畸。
C.程音去广告公司试镜的叙述,与下文韵撕毁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合同这一情节相映豫,对升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D.“凤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n的描写,寇在说明程音对剪掉长发的豁达,头发剪短了,还会生长,美丽的青春形象还会回来。

E.作为小说的无可辩驳的第一主人公英雄小兵的形象,是线索性的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他展开的。
(2)作品中程啻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题目《一场叫纪念的雪》含义丰富,这个标题的含义有哪些?请加以具体分析。
(4)小说故事情节展开时极具戏剧性,请你从小说情节的设定和程音的内心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本篇小说的戏剧性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字幕高墙:中国影迷的尴尬与恐惧
导语:11月22日,国内著名字幕网站人人影视与射手罔宣布关闭,这一消息迅速通过影迷剧迷传播发酵。
人人影视不是国内第一家网络字攀组,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能确定谁是最早的字幕组,但“人人”无疑是最早的那一批之一。大约是在国内互联网论坛开始红火的2002年,网络上开始有人默默地从事这件义务汉化的工作,他们几乎只有一个最为单纯的目的——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热爱的东西,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它们,享受那份快乐和喜悦。从最初的动漫、游戏,到后来的剧集、电影,再到软件甚至是国外大学里的公开课程,几乎无所不包。这项单纯的分享事业迅速凝聚了一大批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抱着“我从网络中受益良多,也理当予以回馈”的简单信念,加入到这项没有一丝报酬的工作中来。
渐渐地,分王明确的各大宇幕纽陆续成立起来并发展壮大。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无疑是影视作品,因为观看国外的影视作品时大多数国人存在着天然的语言隔阂,中文字幕是硬需求。而随着新一代年轻人观影习惯的形成,对于字幕的需求每年都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针对一些热门的剧集和电影,备大字幕组开始比拼发布速度与翻译质量来争抢用户。
成立于2002牟的人人影视,最初正是以其美剧字幕组为人所熟知,并逐渐发展为全面及时的美、日影视剧资源发布而为影迷所认同。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发现用户们对于国外影视廖l的需求越来越大时,大部分字幕组都不再限于最初单纯的字幕翻译工作,而是把相应的国外影视剧视频资源放在自己的站点内与用户共享,不少甚至采用把自家的字幕嵌入视频文件中的方式保证字幕的独家原刨性。于是,知识产权问题相应随之而来。尤其是2006年热播的美剔《越狱》,几大字幕组彼时都在争抢人手翻译字幕、更新资源,引来了央视的关注。央视的报道瞬间将这一原本处于半地下状态的产业暴露在阳光下,执法部门的打击也接踵而至。
事实:从一开始,字幕组就意识到了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大多数都以在片头打出“本字幕只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下载后请于24小时内自觉删除一这样一份脆弱的免责声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个人削作,并且不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交流研究使用的作品,并不触犯中国现有的版权法律。但是,在网络上公开的传播则构成了对原作品版权的侵犯,有侵权的嫌疑。而近年来个别字幕组在片子中插播广告,谋取商业利益的行为,已经明显触犯了版权法。更不用提字幕组提供下载的相应影视剧视频文件,几乎是与盗版碟商相似的侵权行为。
从那时开始,对于字幕组的清理整顿从未停止,但是也从来没有取得什么真正的成效。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自觉地加入到字幕组这个队伍中来。他们早已意识到高墙的存在,仿佛在用这样一种倔强的姿态表达一个信念——众人确乎可能翻越一堵厚实的高墙。
下列对“人人影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甜人人影视”最初由一大批秉承“我从网络中受益良多,也理当予以回馈”的理念的年轻人组成。
B.“人入影视”虽然不是国内第一家网络字幕组,但它是国内互联网上出现的首批网络字幕组之一。
C.人人影视自2002年成立,就凭借其全面及时的美、日影视剧资源发布而为影迷所了解、熟悉并认同。
D.“人人影视”开始属于纯粹的字幕翻译工作,后来发展为把相应的国外影视剧视频资源放在站点内资源共享。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02年开始在网络上有人从事义务汉化的工作,这些人的动机极为单纯,即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自己喜爱的东西,享受那份快乐和喜悦。
B.随着大多数字幕组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字幕翻译工作,而是把国外影视剧视频资源放在自己的站点内与用户共享,知识产权问题接踵而至。
C.字幕组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因央视对2006年热播美剧《越狱》网络侵权题的报道而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
D.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交流研究使用的个人制作的作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字幕翻译工作内容涉及动漫、游戏、剧集、电影、软件、教学等诸多领域,但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仍然是影视作品。
B.在片头打出“本字幕只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载后请于24小时内自觉删除”的免责声明,说明字幕组一开始就意识到了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C.字幕组在片子中插播广告,谋取商业利益的行为与字幕组提供下载的相应影视剧视频文件的行为,在性质上均属于侵权行为。
D.新时期年轻人观影习惯对于字幕的需求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致使字幕组纷纷成立并迅速发展壮大;甚至比拼翻译的速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上。
(2)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中引用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