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敌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宣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注]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下列句中的“以”与“权问仪”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今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D.皆美于徐公

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仪其计   善:                ②辞不受   固:
③大之     破:                ④权遂之   舍:
翻译下列句子。
(1)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2) 问果他家。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平?”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足下卜之鬼乎秦王怫
B.此教我先威众以头抢地
C.陈胜吴广皆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
D.得鱼腹中乃丹帛曰“陈胜王”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等去渔阳的路上“会天大雨,道不通”,“失期,法皆斩”直接导致了这次起义,而“天下苦秦久矣”则是他们走上起义之路的根本原因。
B.扶苏“贤”,是秦王朝的“当立者”;项燕“爱士卒”,是楚国人爱戴的将领。陈胜等自称是这两人的队伍,借此号召人民起来推翻秦二世的统治。
C.陈胜先分析当时的形势,表明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阐明起义胜利的可能性,说明他对当时的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D.作者叙述了陈胜等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既有“鱼腹丹书”,又有“篝火狐鸣”,既赞扬了起义者的足智多谋,也批判了当时群众的迷信愚昧。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旦日,卒中往往语。
(2)等死,死国可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空乏其身()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小题1分,②小题2分,共3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住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失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非不深也()②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亲戚之()④得天下矣()
.下列划线的“之”子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委而去 B.夫环而攻
C.所欲与之聚 D.桀、纣失天下者

.翻译下列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甲】【乙】两文都谈到“治国”道理即实行“仁政”。【甲】文以设喻来论述治国的道理,而【乙】文则认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才能实现“仁”,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就是:

阅读《处①之不易》,完成下面题目。(14分)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④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⑤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⑥其存⑦之。”
【注】①处:居于高位。②殷仲堪:人名。 ③俭:荒年。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豁:放弃。⑥尔曹:你们。⑦存:谨记。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为荆州( )②辄拾以之( )
欲率物( ) ④每子弟云( )
与“勿以我受任方州”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辄拾以啖之 D.全石以为底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一处停顿。(1分)
云我豁平昔时意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焉得登枝而损其本!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文中殷仲堪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题目。(11分)
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注释:①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②先主:刘备。③屈致:委屈他枉驾来见。④凡:总共。
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⑥信:通“伸”,伸张。
⑦用,因此。⑧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⑨已:停止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1) 亮耕陇亩( ) (2)由是先主遂亮( )
下面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谓为信起行 B.先主器治水
C.屏人曰恸绝良久 D.智术浅短潭西南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处)(1分)
时先主屯新野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