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住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④圹也。”
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失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亲戚畔之( ) ④斯得天下矣( ).下列划线的“之”子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 | B.夫环而攻之 |
C.所欲与之聚之 | D.桀、纣之失天下者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甲】【乙】两文都谈到“治国”道理即实行“仁政”。【甲】文以 设喻来论述治国的道理,而【乙】文则认为“ ,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才能实现“仁”,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就是: ,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
B. |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
C. |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
D. |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 |
方法提示 |
释义 |
吟啸自若 |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神色自若 |
①自若:______ |
顾子敦适遇之 |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适:①适合;②满足;③正好。 (《汉语大词典》) |
②适:______ |
亦怀一杯 |
根据形旁推断字义。
(《说文解字》) |
③怀:______ |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酒尽,各散去。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重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重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
(选自宋代郭熙《林泉高致》)
(1)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
B. |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
C. |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
D. |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仰:仰视 |
B. |
高远之势突兀 突兀:耸立挺拔 |
C. |
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 敌:敌对 |
D. |
盘折委曲 委曲:弯弯曲曲 |
(3)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②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 山 余 亦 未 登 然 老 矣 恐 力 不 胜。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②清荣峻茂__________________
③甲翁之妻子去乡__________________
④差矣,汝之言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春冬之时 公将鼓之 |
B. |
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C. |
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 |
D.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扶苏以数谏故 |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5)【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青城山记
[明]焦维章
成都之西,名山水以十数,而灌①胜;灌之山以百数,而青城尤胜。
时嘉靖二载季春三月,予友冯廷器曰:“青城之秀甲于益州,望之蔚然。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予偕诸友刺舟渡江,渐近山下。一时林壑之美,已觉胜绝。过横山,望青城山长生观等处,尚在翠微烟霭间。少焉,阴雨冥濛,作潇潇声。南行一里余,雨亦霁。由长生观西北行,凡数转,抵建福宫。且暝,不可前矣,遂宿焉。迨晚,风雨大作,且饮且怅,以为天师洞陡绝,扳跻尤难。吾友鲜宗申曰:“不可止也!其勿贻谢灵运之愧。”夜分,雨止。
厥明②,日光苍凉,掩映云际。行巨壑间,每大啸,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西升崇岭,罗磴如立,仰首拊膺而上。远望有梨花一株,灿如素锦,云即洞所在也。道甚湫隘,才可尺许,旁皆邃谷,易于坠蹈。凡行四五里,得至洞下,洞在石壁十余丈上。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三十六峰次第呈露,黛色如螺。左试剑石等山,远近朝拱,浮岚往来,在我襟袖。天下之奇观备矣。
寻建福宫故道,将谋归路。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吾曹虽铅椠③之素业未休,而江湖之志壮尤甚。故太史公必登龙门,探禹穴,而后为文豪宕有奇气。朱、张二儒④,远临衡岳,一时高迈之怀,岂潦倒嚣哗者之能与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五十五,有删节)
【注】①灌:灌县,今都江堰市。②厥明:天亮。③铅椠:指读书作文。④朱、张二儒:宋代大儒朱熹、张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雨亦霁 霁:(雨)停 |
B. |
迨晚 迨:趁着 |
C. |
类有人在空谷中酬和者 类:好像 |
D. |
天下之奇观备矣 备:齐全 |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予将披石穿云,候君于青霄白石间,亦胜事也。
②会冯廷器延饮其家,诸友亦醉饱连日。
(3)在作者的“青城之游”中,除了秀美景色,还有什么引发了他在文末的慨叹?请结合全文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临溪而渔 临:到 |
B. |
泉香而酒洌 洌:清 |
C. |
选贤与能 与:给予 |
D. |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杂然而前陈者/面山而居 |
B. |
宴酣之乐/下车引之 |
C. |
不独子其子/其真无马邪 |
D.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皆以美于徐公 |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A. |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
B. |
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
C. |
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
D. |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陶醉了。 |
(4)下列有关乙文“大同”的表述,在甲文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A. |
社会稳定 |
B. |
生活安乐 |
C. |
为人诚信 |
D. |
关系和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