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根据本文内容,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 ,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 ,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泯然众人的 。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梁① 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②,以布衣富侔国③,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④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⑤去,赏疑则从与⑥。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⑦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梁: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后的别称。②陶之朱公:范蠡帮助勾践灭吴雪耻后,乘扁舟,变姓名,后来到曹国的陶地,经商致富,号陶朱公。③侔(móu):等同。国:周代诸侯国,代指诸侯。④吾子:相当于“您”。⑤从:依从。去:去除。⑥与:赞许,奖赏。⑦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群臣半以为当罪宋何罪之有 | B.以布衣富侔国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C.臣,鄙民也先帝不以臣卑鄙 | D.故狱疑则从去楚王问其故 |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结合文意,说说陶朱公回答梁王的有何用意?梁王听了之后怎样做?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管夷吾举于士 ()
(4)空乏其身 ()(5)人恒过然后能改()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选出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情况下容易灭亡。 |
C.本文论证层次清晰有条理。第一段从个人事例说起,顺从事实得出“困境出人才”结论,第二段直接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最后推出论点。 |
D.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①改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③,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盍:通“何”,为何,为什么。②迨:贻误,耽误。③蹉跎:虚度光阴。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或谓君不善学()②王生惊觉()选出对文中句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
A.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大概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却只有志向但不去思考 |
B.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王生(虽然)更加恼恨,(但)不应该马上就走啊。 |
C.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学习的最大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感到满足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
D.虽欲改励,恐不及矣:虽然想改过自勉,但恐怕也赶不上了。 |
王生的态度刚开始是怎样的?后来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出师表 (诸葛亮)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之秋也()(2)论其行赏()(3)深入不毛()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文: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文: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⑦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B.第⑥⑦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受命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
C.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
D.诸葛亮此表①—⑤段将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是“寓情于事”,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文出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他认为“人之初, 。”
解释加点的字。
蹴尔而与之故患有所不辟也翻译下列句子。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C.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乡为生死而不受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D.故患有所不辟也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