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8—11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本文是 代文学家 所著《永州八记》的一篇。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词。
①、水尤清洌( ) ②、斗折蛇行(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乃记之而去(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 空游无所依。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品读第四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湮于沙上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可据理臆断欤?
(3)初三复习时,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① ;② 。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将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②先府君:指作者已逝去的父亲。③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 ④铨:作者将世铨自称。 ⑤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⑥戚党:亲戚和乡党。 ⑦吟哦声:读书的声调。 ⑧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 ⑨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家益落/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 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 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母授以《礼记》《周记》《毛诗》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②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4)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曲尘丝:至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景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②一日曝书画曝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②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
(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
②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 。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 。
乙文: 。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 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虽有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
③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
④故曰:教学相 长也
⑤非问无以 广识
⑥理明矣,而 或不达于事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学必好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
【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