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们常说“学史明智”、“以史为鉴”。请回答下列问题。
(1)那么我们从夏、商、西周兴亡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2)秦始皇的过错有哪些?
(3)如果你生活在秦始皇统治的时代,你想对后世的统治者说点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东晋的兴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
(3)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材料三中,为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改革的皇帝是谁?这段材料反映了他改革的哪项措施?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下面是四幅图片的信息,请将信息中错误的地方指出并改正过来。
图①:图中的文字是我国商朝人刻写在龟甲上的,被后人成为“金文”。
改正:把改为
图②:图中的兵马俑展现了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军队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
改正:把 改为
图③:图中的地动仪是东汉时期科学家张仲景发明的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
改正:把改为
(2)图④为昭君出塞图,王昭君作为西汉政府与匈奴和亲的代表之一,远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为妻,请问她的和亲有什么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辛亥革命》
材料二局部抗战九一八,全面爆发卢沟桥。恐怖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共赴难。爱国将士勇激战,重大胜利台儿庄。深入敌后打游击,日军闻风胆皆丧。百团大战显神功,中共七大道路通,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
材料三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对于南京大屠杀,他们认为:“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述“东方小国”对中国发动了哪场侵略战争?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此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哪一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重大胜利?面对日军侵略,中国人民是怎样团结抗战,同仇敌忾的?
(3)“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如何使中日关系友好、正常的发展?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条约的主要内客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材料三 面对满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四 1904年8月,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的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变为中华民国”。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1)材料一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出该条约是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该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是在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条约?该条约签订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描述的“维新之路”指的是哪一历史事实?该历史事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是如何推翻满清政府的?此次革命对中国有何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乾隆时期,英国派使者马嘎尔尼到中国商讨通商事宜。马嘎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康安观看他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的火器操法。福康安却冷淡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什么稀罕!”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日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材料一中的福康安对外来文明抱什么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魏源和福康安对外来文明的态度有何不同?为此,魏源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鸿章等人“觅制器之器,师其法”指的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哪一历史事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