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珠 子 灯
汪曾祺
①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②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③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④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⑤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⑥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⑦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⑧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⑨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⑩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⑪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⑫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⑬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⑭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⑮她死了。
⑯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⑰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节选自《汪曾祺全集》)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 |
B.孙小组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和怨恨。 |
C.小说开头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虽然与小说主体没有什么关系,却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爱。 |
D.“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三年就死了。 |
E.第⑬段借助孙淑芸的听觉,写出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女主人公虽向往自由和幸福却又被贞节观禁锢而空守凄冷、寂寞的心境。
文章开头花大量笔墨介绍“这里的风俗”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孙淑芸”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碑学的精神
西中文
碑帖之争无疑是当代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情。清中晚期以来,书坛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其中碑派阵营的居多,充分说明这个书坛新流派具有深厚的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季以来的碑学大家,他们往往从并不知名碑志取法,尽管原来的范本可能荒疏粗率,然而经过他们的手,却变成了雄健清新、儒雅典丽的风格。原作中的靡怯被塑造为柔美,荒率被升华为清新自然。这些相近的审美范畴往往仅是一墙之隔,经大师点化,便能化腐朽为神奇。这就不能不让人们对一个古老的信条产生怀疑:为什么取法乎上,只能得中;取法乎中,只能得下?为什么不可以取法乎下,反能得上?
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传承的递减性,是帖派理论先天不足的致命缺陷。那是帖派书法只能在一个既定的有限的范围内传承,从而失去了创造性,这才是帖学式微的根本原因。帖学的兴盛大抵是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科举制度的保守性质使书法失去了创造的需求和动力。
碑学则不然,碑学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它的取法对象远比帖学丰富而芜杂,其师法的触角几乎遍及书法史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更重要的是,和帖派的取法虔诚膜拜、心摹手追的心态不同,碑派更多的是涉取、化裁、改造和蜕变。对前人留下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帖派奉为经典,怀着守成和奉祀的心态;而碑学则视为资源,用于取法和创造。创造精神正是碑学最可贵的精神。
创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国书法古典时期形成的。古典时期书法没有权威、没有经典,也没有“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从上层的文化官吏到民间的匠役,大家都在师法前贤、借鉴别人中探索前进。一些新的笔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转折)、新的书体(如隶变和八分书),被某些人发明试用,随后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群起仿效,而逐渐成为书法的新元素。最初发明这些技法、笔法的人不但没有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反而被逐渐淡忘。因为在古典时期,人们看重的是不断的创造,而是不是膜拜权威。
到魏晋时期,随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书法也实现了人性的觉醒,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这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迹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势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所谓技术,即书体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这些当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劳,而是许多前人共同创造的结果。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靠两种精神支撑:一是创造精神,一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而创造精神则保证了书法演进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和资源。
在当代的流派格局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似乎帖派对碑派的不满和抨击更多,而少见碑派对帖派的不屑。帖派绝不会向碑派学习,而碑派倒是很乐于向帖派借鉴,甚而不排斥奉王羲之为圭臬。这种似乎不对等的流派格局其实也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所秉持的观念的差异。
当然,碑派最应该向帖派学习的还是其人文精神。帖派是一个充溢着人文精神和书卷气息的艺术领地,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他的艺术高度和纯粹性。而碑派所取法的多是未经开发的原始书法资源,要把他们提升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并赋予其人文精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是相对较低的。尽管“取法乎下,而得其上”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毕竟需要超乎常人的修养和智慧。作为一个书家,倾毕生精力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只要能坚持碑派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成就就是值得期待的。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8月第16期,有删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作为书法界的新兴流派,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却不可忽视。 |
B.在碑学大家的点化下,原本荒疏粗率的范本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变为柔美、清新、自然。 |
C.科举制度的保守性使帖学形成守成心态,扼杀了书家的创新性,导致了帖学书法的式微。 |
D.王羲之寓人文精神于书法之中,提升了书法品格和艺术高度,从而成为帖派书法的始祖。 |
E.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撑起了中国书法艺术,它们尤其体现在代表新兴流派的碑派书法上。关于帖派书法,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帖派书法是书坛的传统流派,它被学书者视为“上法”与圭臬。 |
B.帖派书法崇尚书法的品格、艺术的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
C.帖派书法形成于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到魏晋融注了人文精神。 |
D.帖派书法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导致传承的递减、生命力的减弱。 |
对碑派书法,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请分点概述。
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请依据文意,分析其中原因,并指出如何才能“取法”而“得乎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狂名满天下
王开林
1928年11月,安徽大学爆发学潮。蒋介石以国民政府首脑身份亲临安庆,施行弹压,他专门召见相关人员,痛加训斥,指出这次学潮是“安徽教育界之大耻”。刘文典担任安徽大学校长,自然首当其冲。可是他并不知“罪”,见到蒋介石,只称“先生”,不称“主席”,扫了对方的颜面。更出格的事情还在后头,蒋介石寒着脸要刘文典交出那些学生领袖的名单,必须对罢课分子严惩不贷。刘文典却不肯配合,根本不买账,还将蒋介石顶上南墙:“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针尖对上了麦芒,谁也不肯让谁半个身位。蒋介石恼怒不已,当众拍桌,声色俱厉地大骂:“你是学阀!”刘文典素性恃才不羁,有布衣傲王侯、士可杀不可辱的倔犟劲头,他横眉冷对,瞋目欲裂,也戟指回击:“你是新军阀!”蒋介石乃赳赳武夫,手握枪杆子,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岂容手握笔杆子的文弱书生当面顶撞、挑衅他的戎威?盛怒之下,杀气腾腾,他不仅狠狠地掴了刘文典两记耳光,还以“治学不严”的罪名将这位名士关进监狱。
诚然,狂傲者若无充足的底气,最多也只能浪得虚名,但沦为笑柄的可能性更大。狂傲者若有真才实学,他发作起来,别人未必舒服,但也只能忍气吞声。他宣称,西南联大总共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一个,冯友兰一个,他和唐兰各算半个。试想,西南联大差不多集结了全国的学界精英,他自鸣得意的“三个教授论”会得罪多少同行?刘文典最看不起从事新文学创作的诗人、小说家,认为“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巴金、朱自清和沈从文在他的心目中全是跳蚤过秤——没斤没两的。当年,空袭警报一响,教师和学生就要赶紧疏散到昆明郊外,美其名为“跑警报”。炸弹的厉害人人皆知,跑警报时个个不遑多让,都只恨爹妈生的腿短,哪顾得上什么斯文气象?有一回,刘文典慌不择路,冷不丁发现“山民”沈从文的脚力极佳,倏忽间就如脱兔般抢到前面,成了领跑员,他立刻面露不悦之色,对身边的学生说:“陈寅恪跑警报是为了保存国粹,我刘某人跑警报是为了庄子,你们跑是为了未来,沈从文替谁跑啊?”
西南联大的教授会讲课的不少,但像刘文典那样把课讲得出神入化的并不多,他深得学生的欢心和敬意,这样的效果无人可以否认,连他的冤家对头也讲不出什么难听的微词。他语出惊人,教学生做文章,紧要处全在“观世音菩萨”五字,镇得学生一愣一愣的,对其深意却大惑不解。他把学生嗷嗷待哺的模样看饱了,这才揭开谜底:“‘观’,是要多观察;‘世’,是要懂得世故;‘音’,是要讲究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这个解释通达明晰,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刘文典于“观世音菩萨”五字上心得几何?他胸无城府,不够圆滑,张嘴就会得罪人,至少在“世”字上是颇有欠缺的。但这也正是他一介书生真情至性的地方。
在西南联大,刘文典开设的《庄子》上座率高,《文选》也有不少捧场的“粉丝”。有一次,刘文典破例只讲了半点钟的《文选》,就收拾讲义,当堂宣布:“今天到此为止,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下星三是什么日子?是阴历五月十五。刘文典选择这个晚上讲解谢庄的《月赋》,可谓大有深意,老天爷也赞赏他的奇思妙想,以晴煦无云来配合。学生遵嘱在室外摆上一圈椅子,刘文典居中而坐。“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日以阳德,月以阴灵”,他念念有词,细细讲解,众人或抬头望月,或低头顾影,心领神会,快莫大焉。高潮处,刘文典吟诵道:“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众人击掌而和,仿佛小小的音乐会,气氛之热烈前所未有。
(选自《同舟共进》2011年11期,有删改)从全文看,刘文典的“狂名”主要体现在哪些事件上?请简要概括。
文章写出了传主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文章第二段引用刘文典的话说“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你是如何评价这句话的?请结合具体事例来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键词
蔡 楠
鲁米娜在单位做打字员十年了,她打印的材料足足有一火车。这一火车材料除了拉走她的青春、爱情,就是给她留下了带病的身体和一个残疾的孩子,还有一份菲薄的收入。然而,最近单位换了领导,听说要清退临时工,以后怕连这份菲薄的收入也保不住了。
鲁米娜坐在电脑旁,心绪不宁。她的手在键盘上随意敲击着。那是一双十分灵巧的手。就是这双手,鱼一样游走在玲珑的键盘上,游走在文字的海里,将一些毫不相干的汉字神奇般地连缀成一篇又一篇的讲话、报告、总结、计划……
现在鲁米娜坐在电脑旁,停止了敲击。她想,我十年来都是为别人敲击,我从来没为自己的生活敲击过什么。十年了,和我一起走进这个单位的人有的转了正,有的当了科长、主任。而我呢?十年来默默无闻,甚至有的领导还叫不上我的名字,只知道我叫小鲁。这公平吗?
鲁米娜第一次这么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命运,她的血开始上涌,于是她愤怒地在键盘上重重地一击。怪了,电脑显示屏上竟然显示出了两个汉字:转正。这两个字一出现,鲁米娜就感觉到有人进来了,来到了打字室。是单位的人事科长。人事科长把几张表格放到了鲁米娜面前,笑吟吟地说,小鲁,恭喜你啊,上面批下来几个转正指标,领导们研究了,给你一个,你要请客啊!鲁米娜接过表格,一下子就跳了起来,太好了太好了,你说科长,我在哪里请你?人事科长咧了咧嘴,在哪里都行。
鲁米娜一个激灵,睁眼再看键盘,“转正”两个字已经消失了。可屋子里却连个人影也没有。鲁米娜又敲击了几下键盘,打出了三个字:涨工资。盯着这三个字,鲁米娜就觉得这三个字幻化成了三只快乐的小鸟。小鸟飞翔着,鸣唱着,牵引着她来到了会计室,出纳正笑吟吟地等着她。出纳说,鲁姐来支工资吧,你这个月连转正带定级,再加上补发的奖励,一共是18888块。鲁米娜颤抖着手在工资表上签完字,便伸手要钱。出纳拿出了一张银行卡,鲁姐,这是你的工资卡,正式工用卡,临时工钱少才领现金。
我是正式工了!鲁米娜哼着小曲儿拿着工资卡回到了家里。晚上她破例主动和丈夫说笑。这在近年来是没有的举动。骑三轮跑出租的丈夫吃惊地问,今天怎么了,有喜事?鲁米娜就吻了一下丈夫汗腻腻的胸脯说,我涨工资了,连发带补的,一万多呢,你说怎么花?丈夫就说,先给你和孩子看病吧。你看你总是咳嗽不停,可能是呼吸打字室的毒气多了,肺不好。儿子一生下来就有点聋,得抓紧治啊,恐怕这些钱都不够呢!
鲁米娜听了这话,就觉得嗓子眼儿里有点痒,痒得难受,就连续咳了几下。醒过神来,眼前看到的依然是键盘和显示器屏幕。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保护程序,可她还沉浸在丈夫汗腻腻的胸脯上,还想着丈夫的话。钱不够钱不够,那怎么办?那就得当领导啊,当领导挣的钱多!这样想着,鲁米娜灵巧的手就又游动了,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保护程序消失了,领导出现在屏幕上,而且还是个女领导。怎么这么像自己啊?本来就是你嘛!成了领导的鲁米娜就从屏幕上走下来,走进了领导办公室。秘书、司机和副手们都在等着请示工作。秘书把一周的日程安排拿给她看。她扫了一眼,把手一挥说,重新安排,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立即调整各部门领导班子,清查经费、基建情况!说完,啪的一声,将公文包摔在了宽大的办公桌上。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一听说调整班子,鲁米娜家门口的车就多起来。鲁米娜整天在外迎来送往,跑出租的丈夫就成了贤内助……
不久,鲁米娜搬出了那个杂乱的居民区,搬进了跨世纪花园别墅,丈夫买了辆宝马做起了钢材生意,儿子被送到了北京接受治疗……
就在儿子出院、重新耳聪目明的那天,检察院的两辆黑色轿车开到了单位,停在了刚接儿子回来的鲁米娜的车前。鲁米娜眼前一黑,头脑一炸,立即瘫软了身子。过了好长时间,才醒过来。她睁开痴呆呆的双眼,黑色轿车没有了,眼前只有一个黑漆漆的电脑屏幕。她咳嗽着移动鼠标,这才发现自己按错了键,鬼使神差地输入了两个足可以黑屏的汉字:牢狱。
(选自《新世纪中国小小说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删改)标题“关键词”有哪些含义?
文中多次出现“键盘”一词,请分析其作用。
小说一共写了哪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揭示出什么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现实与创造
张世英
①传统真理观认为,凡不符合逻辑概念的东西或不可能出现在感性直观中的东西,就是不真的。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性。现实者,在场、出场之谓也,根本不可能出场的东西就是不现实的东西,就是不真的。这种真理观移植到中国来,于是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和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就都被看做是不现实的因而是不真的东西。因为“白发三千丈”不可能在感性直观中出场,声中闻湿不可能在概念中出场。
②人所生活于其中、实践于其中的世界,总是人与物交融的产物,所谓离开人而独立的外物是没有意义的。人的生活世界,其意义是人与现实(现实既包括物,也包括个人以外的他人)的接触中创造出来的。人是有创造性的动物。人在与现实的接触、交融中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远远超越了现实,它比现实的东西要丰富得多,这些丰富奇妙的内容远非简单地归结为现实就可以了结的。可以说,人的创造性就是人之超越现实的特性。
③人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从人的这种有意义的世界的角度看问题,那么,真理的标准就不应该再固守在传统真理观所坚持的狭隘的“现实”或“在场”的范围内,不应该以超出人的创造活动之外的抽象之物为依归,而应该就在人的创造活动本身。只要人的创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它就是真的。说它是真的,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的内心深处的真实闪光,这真实的闪光是人与现实接触、交融的产物,因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却又远远超越了现实,表现了人的独特的创新。孙悟空大闹天宫,固然反映了对现实中旧秩序的反抗,但如果仅仅把孙悟空大闹天宫归结为这一现实,那么,孙悟空大闹天宫或者说整个《西游记》小说的文学意味及其创造性和独特性何在呢?那种单纯用科学分析、用逻辑和历史分析探究神话之现实基础的做法,实无异于否认神话的独立性和人的创造性。
④人的创造活动由于远远超越了现实,因而具有虚拟性。虚拟就是承认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的意义和真实性。上引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虚拟之一例,前面提到的“白发三千丈”都只能是虚拟的。
⑤虚拟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各种现象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例如,艺术显然是一种不可能离开虚拟的思想文化现象。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但真正的艺术品,其与它所描绘、所言说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现实原型和摹本的关系,艺术品远远超越了它所描绘、所言说的现实本身的范围而具有虚拟性。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幅宗教画,你能说它有什么现实的原型供人们对照吗?但它由于人的创造性而感动了古今多少能领悟人类内心真实的人们的心灵,包括不信宗教的人!当然,虚拟不是虚构或捏造,虚拟不是与现实毫无联系的。一部好的小说所描写的典型人物,虽然在现实中不存在,但他在读者心目中又似乎无处不在。我认为这“似乎无处不在”的“现实中不存在”正是虚拟的特性,正是人的创造性之所在。“现实中不存在”,是因为它是虚拟的;“似乎无处不在”,是因为虚拟不是捏造,它与现实是有联系的。
⑥虚拟不仅表现在逻辑概念的思维活动中,而且也特别表现在无逻辑性的想象和幻想中。文学艺术中不乏这种现象,宗教神话中尤其充满了这种现象。宗教、神话不是理性、逻辑所可以说明的,然而,人却具有这种非理性、非逻辑的本性。科学的创造性也具有虚拟性。自然科学的规律往往是在现实里根本不存在的条件下,亦即在科学家虚拟的条件下发现的,这一点我想是不待申述的。无理数和虚数更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如果硬要在现实中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东西才算是得到满意的解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⑦总之,无论是文学艺术、宗教神话、科学等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现象,都是人的创造活动,都具有超越现实的虚拟性。
(改编自《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人的创造性虽然超越现实但不能脱离现实。 |
B.与传统真理观不同,真理标准应在人的创造活动上。 |
C.人的创造活动因具有虚拟性而远远超越了现实。 |
D.所有的艺术品绝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 |
E.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现象都具有虚拟性。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下列判断不符合文章观点的是
A.这是不真的。 |
B.这是有意义的。 |
C.这是虚拟的。 |
D.这是与现实有联系的。 |
现实与创造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意概括。
有人在讲解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时,分析了紫烟生成的科学依据,并以此说明文学诗歌与科学的相通相融。请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这一做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读 书 苦 乐
杨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⑥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在作者读书的过程中的“乐在其中”包含那些方面?请用原文分条回答。
答:
(1)第④段中,“走入真境,遇见真人”的含义是什么?
答:
(2)第⑥段中,“而犹存‘身’”的含义是什么?
答: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包含的内容。
答:
(1)文中作者认为的读书之“苦”指什么?
(2)作者认为的读书之“乐”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