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确立绿色化发展的新坐标,是深化改革、发展图强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所谓绿色化,就是在价值观念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要循环、绿色、低碳;在体制机制上,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就“绿色发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视点一:早餐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豆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两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联政府提供给国际友人的最高饮食待遇。当时苏联人民的饮食水平就更低了。
视点二:1921年五一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
视点三: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自1923年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简要回答:
(1)视点一和视点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6分)
(2)三个视点中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

在美国,邮政是国营的,电力和铁路是半国营的,其他经济部门都是私营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仅在2%左右。美国每年都有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劳动者不断地从原来的工作岗位转移出来谋求重新就业。
问题:
(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哪些特点?
(2)美国形成这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原因是什么?(6分)
(3)你知道还有哪些国家的市场经济属于这一模式吗?

 
    下面是西方学者关于大危机和凯恩斯的几段话。
材料一:“萧条的岁月所引起的人们的消沉、不满和怀疑是广泛而深刻的。” “人们又恢复了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兴趣。许多人怀疑,如果资本主义会这样容易地崩溃,那么,一个不以利润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制度,一个生产资料不属于私有而属于公有的制度是否更有意义一些呢?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国家所作的实验上面去,特别是注意到俄国,在那里,失业和萧条都不存在。”
材料二:凯恩斯“是一个相信在必要时政府可以进行干预而不相信完全信任完全放任主义的人”, “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近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去维持购买力,从而走上恢复商业投资的道路,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也会恢复经济的平衡。事实上,这是新政已经在做的事,而凯恩斯用高度的技巧和理论的根据在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同论》一书里加以阐述。”
材料三:“凯恩斯是在致命危险威胁资本主义的世纪里巩固了社会”。
请根据三段材料分析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阅读下列材料:
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累牍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杆”。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下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说:“这简直是法西斯!”
请回答:
(1)、“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实行的? (4分)
(2)材料中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是否正确?你认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3)、“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美国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一 Z省经济以出口型、加工型和中小企业为主,很多小企业靠低价竞争、模仿复制生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寒潮”,Z省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出台并落实了加大财政投入、信贷帮扶企业等一系列保增长政策,到2009年底实现了Z省经济的“V型”大反转(见下图)。





材料二在“后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
级是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函将Z省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唯一综合试点省。Z省对此提出“产业和人才是创新型经济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产业的升级转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创新型经济的社会土壤。”
(1)材料一中的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2009年Z省是怎样实现经济呈现“V型”发展的。
(2)有人认为,在实现经济转型中,文化的作用并不重要。请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Z省是如何实现经济“V型”大反转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