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8月5日)
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
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回首
梅绍静
你不必想象我有年轻的面庞,或一双动人清纯的明眸,即使灯火阑珊,爱人回首望我时,也会令他惊喜万分。不,我在这座青春的校园里,时常不敢抬起眼睛,只有在四处兜售青春也无人买的晨光中,我才会仰起脸来感觉属于我自己的那份儿自在。
当燕园小径上的幽草冷花也变了模样时,涌到我嗓子来的那股激动便像我过去无数次坐在沟底看马兰花儿的时候一样了。
我愿意无数次回首去看我的马兰花,它们的幽静,它们的泼辣和那种水灵灵的招人疼爱的秀气。
啃着干粮,用搪瓷小碗去舀那花下的水喝。
要再上高山,走很多干渴的路,却舍不得采下一朵来并不只是因为我对马兰怀着一种迷信。没有什么,我心里有你们水灵灵的影子。你们就会陪伴我走到另一处开满马兰的湿地。我多少次这么想过。
现在,终于能把我的这一种虔敬写出来,我也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假如这也是一篇祈祷词,我的马兰会听见。
那旧历五月的天气,那黄土坡上的燥热。可是马兰!我的马兰花会在那坡底下展开另一种清凉……
它们悠悠地开,不声不响地召唤着稀少的路人。花也似水,是那么清,那么止渴。受渴的人坐在这种兰花旁,就仿佛是一种文雅的享受。花丛多么泼实!人虽稀少,经过却必坐下,坐下又必站起来,因为他们可是歇美了。
回首时想哭,也许是喜,也许是悲。这种滋味有多么难以言传,它就有多么充实。
有好多时候,想念起那沟里的花朵,眼中心里便都不需要文字揩拭。我学会唱,唱就能盖过一切人生体验。我私下里唱的歌词才是真正的信天游。从来不会一次又一次地背诵自己的诗,更不会带着表情在生人面前表演,我觉得所有的诗都是一次性的,在这一点上,信天游这种形式给了我悟诗的灵感。
就这么,只宠爱连自己也感到惊讶、不知怎么就出世了的东西。好像是诗,也只能是诗,一次次在挖掘自己,使自己感到前面总有新鲜的文字。
说不清从那一天起在心里下着狠心:我要把许多好人的心灵写在纸上,这也许不能叫责任感。这种孤注一掷,似乎是所有走投无路的人共有的心态。诗人,或许就是这种人吧。
他们的情感既软弱又坚强,他们的胸怀既宽广又狭小。
不是任何人的典范,却能唤起许多人的共鸣。我不知自己何时是卑屈软弱的,也不知自己何时是不屈顽强的。诗行啊,请为我留下一颗心,留下几行人性,留下劫而不复的才能。我是鸟,我也是鱼,只求给我广阔的天地。
我不幸而又幸运的,正是我拥有过这标语口号无法张贴的真正的天地。
往前看的时候写诗,往后看的时候才写文,瞻前顾后,磕磕绊绊,我并没走多远。也许这种回首才叫真正的“不堪”。
积攒下的稿子,多么可怜。想岀诗集欲待10年之后,而即使出了,又有几行能够流传?绝望的心理早已深入骨髓,却也无法制止自己不著一字而去“尽得风流”。
杂志社的编辑们,给了我这种“放下架子”的机会,我觉得自己身上毫无“必须做大诗人”的重负,走起路来十分轻松。两旁的景致可以仔细观阅,陶然一阵,或者其它,都是从丰满自己出发。这种观阅本身也是对自己的超越。似乎这就是写诗的过程,似乎这种过程就是24K的金首饰,我得好好珍藏。.、
(1)第12段中的“这种人”是什么人?
答:
(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6段中“这种回首”的内容。
答: .、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诗都是一次性的”?又为什么说“信天游这种形式给了我悟诗的灵感”?
答:(1)
(2).、如何理解文中“他们的情感既软弱又坚强,他们的胸怀既宽广又狭小”的含义?
答:.、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350字的赏析短文。(18分)
(1)超越的回首
——简评《回首》的主题思想
(2)马兰的告白
——赏谈《回首》的表现手法
(3)灵动的诗情
——试析《回首》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凤凰――草鞋下的故乡(节选)
祝勇
①一见到凤凰,我就发觉自己对它爱得揪心。
②凤凰是一座建在山谷的斜坡上的小城。在这喧哗的世界上,凤凰的宁静与美丽,脆弱无助得令人揪心。
③凤凰的小巷很多,幽远而神秘,我好像永远搞不清楚哪条小巷通向哪里。我听见了自己踏响小巷的石板路的声音,有点像啄木鸟的尖喙撞击树干的声音,竟是那样干净和清脆。我偶尔同路边的人说话,我的呼吸和我的说话声都是干净的。小巷的两侧多是木屋,大面积的木板占满了我的视线,我仿佛穿行于封闭的船舱里,岁月是其中最多的存贷。在满眼的木头颜色里,时间保留着原初的形貌,鲜嫩得像未被碰触、也从未渗漏的汁液。在偶尔敞开的花窗里,我看见女人站在朝水的一面漱口,姿态安详,如古老时间中的一幅插图。我从木板的缝隙间看到房屋外面河流的反光。寻一家老屋进去,靠水的一面,有斑驳的花窗,装饰着壮丽的河景,还有美人靠,迎水悬在半空,倚在上面,还真有点惊心。但是,如果看到江面上的水鸟,在观察者视线的下方悠闲地盘旋,心情便会顷刻间轻松下来。人们通常仰望飞鸟,一旦有一天看到鸟儿在眼睛的下方飞翔,感受会大不一样。
④我是循着河流的方向,浏览这座小城的。这就是我所选择的方式。我是都市的偷渡者,不是这里的居民,也没有过境的护照,但是我却能在两个迥异的世界上自如地跨越。我对历史的钟情使我获得了豁免权。我向小城的终点走去,心中带着一点悬念。小巷为我描述了这座古城的故事梗概,而每一间老屋里,都掩藏着无比丰富的细节。我看到了他们空洞的房间,用了几辈子的家具,样式至少是清代的,还有各种劳动工具。每一张苍老或者稚嫩的面孔,都令我怦然心动。快走不动的时候,我到了凤凰的尽头。没有了吊脚楼,只有青山,面对着河流。在这里我发现了沈从文的墓,像一个句号,在故事的结尾出现。
⑤走进凤凰的最好方式,便是脚踏草鞋。
⑥草鞋带着我进入凤凰最真实的部分。草鞋的年纪和凤凰的年纪一样大。草鞋很轻,拎起来没有分量,手里像什么都没有,草鞋那黄灿灿的颜色像是阳光下的幻影。穿在脚上,你就知道它的益处了。它能让你所有的辛劳都变成一种贴心的享受。
⑦过去我只在电影里见到过草鞋,它们丈量过许多革命者的心路历程。我丝毫没有想到,在凤凰这个地方,草鞋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普遍地使用。早已脱去水分的草叶,通过某种编织程序, 重又获得了生命。绵软的草鞋,保持着双脚与大地的联系。
⑧我在街边的一家小店里买了一双草鞋,一元钱一双,十分便宜。草鞋在凤凰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因为乡野间到处是草丛,而编草鞋的手艺,几乎人人都会。对他们来说,草鞋是多么的平淡无奇,像绵延而来的每个寻常日子,谁也扔不掉。城里人仅仅因为皮鞋的款式过时就将皮鞋扔掉,而草鞋的款式却千百年不曾变过,它的骨骼像吊脚楼一样稳固。不管道路有多深远,穿上草鞋,心里就踏实。贫穷使他们充满诗意。贫穷像他们的歌唱一样淳真和朴素。贫穷是多么的美好。
⑨在凤凰,我时常看见穿草鞋的人,我注意到他们的双脚已被太阳晒成绛紫色,那干燥的草梗,从他们的脚趾间穿过,在他们的脚背上打着结实的结。穿着草鞋,即使漂泊,日子也仿佛结实、稳固了许多。
⑩密密麻麻的石子路在脚下延伸,像点点串串、读不懂的盲文。穿上草鞋,我的双足便机敏起来,瞬间具有了解密那些神秘文字的能力。几千年的岁月,在这座城里出现过的所有生者与死者,一下子都浮现出来,令小街拥挤不堪。历史就像幽灵,只有相信它们,它们才存在。我明白了现实中的凤凰,不过是显露于河面上的部分,它带着青蓝的反光,吸引我们的视线;而民众生活中最生动的部分,恰恰藏于幽深的水底。草鞋让我深入到凤凰最隐秘的角落去用眼睛用身体的每一部位去探索和证实它们。草鞋让我们深入到凤凰最隐秘的角落去 ,带着同样通红的脚板,和饱含水气的口音。它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住在吊脚楼里,日子久了,便把我们变成吊脚楼的一部分,而且是具有生命力、永不枯朽的那一部分。
(选自祝勇文化笔记《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作者说“一见到凤凰,我就发觉自己对它爱得揪心”,这是因为凤凰
。..文章以“凤凰―――草鞋下的故乡”为题,“草鞋”这一意象在文章中有其丰富的意蕴,主要指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第④自然段中“两个迥异的世界”是指:
①②..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说“我是都市的偷渡者,不是这里的居民”,而在文题中又把凤凰称为“故乡”,并且在文后又说“我们变成吊脚楼的一部分”,这样说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对《凤凰―――草鞋下的故乡(节选)》这篇文章进行赏析,
不少于350字。
①草鞋下的故乡
―――简析文章的主旨情感
②故乡的草鞋
―――谈谈“草鞋”的意象特点
③真情的诉说
―――简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16.①宁静与美丽②淳真和朴素
17.①凤凰悠久的历史②凤凰淳朴的民风(人民、乡亲)
18. ①历史的凤凰②现实的都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儿子的旋律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的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的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个头,径直向自己的卧室走去,边走边脱外套。
收音机又响了,儿子!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惜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
儿子你在想些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咳,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的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没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几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雾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再是仅仅需要热血忠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早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在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宣布开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跟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的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着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一夜之间你衰老了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的自信像空气注入烂气球一样迅速饱满的回归。
最后接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了回头:“昨晚干吗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耀眼的光环笼罩着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中画线的句子“收音机又响了,儿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说中三次写到录音机,对小说有什么作用?
.“旋律”的表层意是什么?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旋律”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请你分层概括小说的情节
.根据《儿子的旋律》的内容,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标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
1试析《儿子的旋律》中的父亲形象。
2、浅谈《儿子的旋律》一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一九三七年 ..文中的序号处应填写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1)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①,黑得可怕。
(2)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②。
A.①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 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
B.①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 ②不但有水,而且是有湖的呀 |
C.①是一阵比一阵紧,直到漆黑 ②不只是大,还有些明呢 |
D.①是一阵比一阵紧,直到漆黑 |
②不但有大明湖,还有黄河呢 ..文章开始说大明湖“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后来又说它“大”而且“明”。请思考作答。
(1)为什么说它“既不大,又不明” ?
答:
(2)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把它命名为“大明湖”?
答:..为什么说大明湖“到底算个名胜”?请概括回答。
答:..文章收尾说“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写“大明湖之秋”是否离题?为什么?
答:..从下面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为《大明湖之春》写一篇赏析短文,300字左右。
(1)大明湖秋韵
-----赏析《大明湖之春》的景物描写
(2)行文开合自如
-------赏析《大明湖之春》的构思技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不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人”的弥勒佛。
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微笑——世人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着头,顶烈日,冒大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剜出来见我。”
资金解冻了,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了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山乐水乐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弛,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的遗愿,拯救芸芸众生的三江中流砥柱。
他也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为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历经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了峭壁,跌进了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炷香火,一支红烛,一人跪拜,看到的只是他的伟岸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在临河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会倾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人们只能簇拥在轮船上才能看清他那顶天立水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但众所周知,轮渡上不便点香,也不能跪拜。
有人感叹,有人惊叹,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还有几炷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伟佛,连一炷香火也没有。”
1.作者为什么强调“乐山大佛”不是通常所说的“笑弥勒”?
答:
2.作者认为他的严肃思考来自何处?
答:
3.文章告诉读者,乐山大佛能保持清廉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答: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抨击社会上存在的贪污受贿之风。 |
B.本文意在说明为政清廉的关键在于清除滋生腐败风气的土壤。 |
C.本文主旨借礼赞乐山大佛而歌颂了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
D.文章托物言志表现主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凝炼,文采斐然。 |
E.虽说有赞叹,但面对如此伟岸的乐山大佛居然没有一炷香火,作者还是蕴藏着深深的惋惜之意的。